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1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艺”词源探析

□ 侯彩云

    10月30日,李克强总理在陪同德国总理默克尔赴安徽省合肥市考察访问期间,以茶为礼,向默克尔赠送了徽茶名品——黄山毛峰和祁门红茶,并与默克尔共同观看了太平猴魁茶艺表演。从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默克尔非常开心。不知这份开心当中,是否包含着默克尔在被告知“茶艺”一词是源于安徽之后的惊喜和赞叹。

    茶艺,其形,古已有之;其名,始于近代。这一共识为两岸国人和全球世人所普遍认同。

    根据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在《茶经》中对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茶之煮、茶之饮、茶之事、茶之出、茶之略、茶之图的描述足可推断: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茶艺诸要素皆已具备,茶艺之形已然在华夏形成。然而,遍查典籍,无论是陆羽所处的唐代,还是史上第一位为茶著书立说的皇帝赵佶所在的宋代,再至其后的元、明、清代,均未见到将“茶”字与“艺”字连为一词使用的先例。因此,“茶艺”之名,被认为始于近代。

    关于“茶艺”之名的源起时间,目前被广泛认同的是1977年;源起地点是我国的台湾;代表性人物是民俗学家娄子匡。据台湾茶人范增平介绍,1977年,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为主的一批茶叶爱好者,倡议弘扬包括茶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其中,在谈及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之际,有人提议用“茶道”一词,但没有被采纳。因为娄子匡等人认为,一则顾虑是“茶道”一词虽然始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专美于前,现在援用该词恐怕会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了;二则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因为中国人对“道”字非常敬重,可能会产生高高在上的感觉,不易被普遍接受。因此,经过一番讨论,“茶艺”一词成为定论。事实表明,“茶艺”一词在台湾被命名、在大陆被接受、在全球被传播,对中华茶文化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值得赞赏。以娄子匡为代表的台湾茶人值得赞许和铭记。

    不过,“茶艺”一词早在1977年之前就曾出现,具体的时间是1940年,代表性人物是胡浩川,地点是在安徽。

    据考证,早在民国二十九年,即1940年,胡浩川就曾经在《中外茶业艺文志》一书的前序里提到过“茶艺”一词:“有宋以迄晚近,地上有人饮水之处,即几无不有饮茶之风习,亦即几无不有茶之艺文也。幼文先生即其所见,并其所知,辑成此书。津梁茶艺,其大裨助乎吾人者,约有三端:今之有志茶艺者,每苦阅读凭藉之太少,昧然求之,又复漫无着落。物无可物,莫知所取;名无可名,莫知所指。自今而后,即本书所载,按图索骥,稍多时日,将必搜之而不尽,用之而不竭。凭其成绩,弘我新知,其乐为何如也,此其一。技术作业,同其体用者,多能后胜乎前。茶之艺事,既已遍及海外。科学应用,又复日精月微,分工尤以愈细。吾人研究,专其一事,则求所供应,亦可问途于此。开物成务,存乎取舍之间;实验发明,参乎体用之际。博取精用,无间中外,其乐又何如也,此其二。吾国物艺,每多绝学……”

    可以看出,胡浩川在序文中所言及的“茶艺”一词,等同于该文中随后出现的“茶之艺事”,指包括茶树种植、茶叶加工乃至茶叶品评在内的有关茶的各种技艺。其与当今广义“茶艺”概念中所界定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大体一致。因此,将胡浩川视为“茶艺”一词首倡之人,更为符合史实。

    根据1896年出生的胡浩川的履历显示,他生长于安徽茶乡——六安县的张家店乡胡家大湾,青年时期出过国,1921年——1924年在日本静冈县农场茶叶部学习,回国后教过书,中年时期分别在上海、安徽、重庆从事与茶叶相关的生产、教学、技术、管理工作。1933年3月——1934年9月,胡浩川在实业部上海商检局担任技士;1934年10月——1941年4月,任安徽祁门茶叶改良场场长;1941年10月-1943年5月,任迁往重庆的复旦大学茶叶系主任、教授、茶叶研究室主任;1943年-1949年,任祁门茶叶改良场场长。胡浩川于1949年后在北京工作,1972年病逝于北京。《中外茶业艺文志》前序里提出“茶艺”一词的1940年前后期间,即1934年至1941年,胡浩川有在安徽担任祁门茶叶改良场场长的经历,应该可以断定,胡浩川关于“茶艺”概念的萌发与提出之地均是在安徽。

    尽管胡浩川在1940年首提“茶艺”一词之举,被憾称为“空谷足音”,并未产生娄子匡再提“茶艺”时助推中华茶文化再度复兴的效果,且理论和实践表明,娄子匡等人于1977年在台湾酝酿和提出“茶艺”概念之举应该并未受到胡浩川的启示,但是将“茶艺”一词的源起时间从被广泛认同的1977年调整为1940年,源起地点从台湾调整为安徽,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使得“茶艺”词源的历史向前推移了37年;另一方面,凸显了两岸茶人确系心心相印、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2015年11月7日的“习马会”令全球瞩目,而两岸茶人以茶为媒,对新时期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伟大复兴所潜在的积极作用值得期待。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