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上海市供销合作社不断创新为农服务方式,提升为农服务综合能力,在推进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不断拓展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挥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上海市供销合作社不断巩固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持续推进标准化、综合化改造,逐步实现一网多能。截至2014年底,建设农资连锁经营网点445个,农资配送中心10家,覆盖全部涉农区县,实现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在全市农资市场占有率超过65%,持续保持本市农资供应的主导地位。
打造一站式、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网络,按照“全要素供给、全产业链服务”的要求,打造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争取5年内覆盖到涉农区(县)的乡镇。服务中心设在连锁农资经营门店,隶属关系不改变,业务技术上受农技站指导,同时作为政府惠农政策补贴的实施平台,向农民传授与经营商品有关的应用技术,实行技物结合,组建农机合作社、农机金融租赁服务中心,不断延伸为农服务的“前台”和“后台”。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上海市现代化都市农业发展,推进“开放办社”,领办和参办各类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或合资创办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探索筹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进一步增强供销合作社在实现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方面的带动能力。
探索实践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探索拓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典当等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2014年底,在农村金融方面投资达到2.58亿元,其中投资村镇银行5家,出资额1.48亿元;投资小额贷款公司4家,出资额5634万元;投资典当、拍卖公司4家,投资额5425万元。另外,由市社和多家区(县)社共同出资3亿元组建的新农村投资公司也运作良好。
二、积极构建郊区商品流通网络
加快郊区日用消费品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和拓展系统商业网络,截至2014年底,建成郊区日用品经营网点1882家,其中配送中心11家,社区商业中心69家,农村便利店1787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充服务范围,提升经营商品质量,有效填补了农村市场空白,较好地改善了市郊农民生活。
推进城乡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主动对接城乡两个市场,充分利用经营资源,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区县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或配送中心,与各类农业生产组织直接对接,为农民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问题,为市民提供放心安全的农副产品。
参与郊区综合商业建设与运营。抓住上海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契机,依托供销合作社自身资源优势,在城乡社区拓展商业设施布局,提高供销合作社在市郊商业中的市场占有率,更好地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积极拓展城乡综合服务
建立经营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中小型服务综合体。按照公益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把乡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及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大力予以推进。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综合服务社,积极拓展农资、日用品供应、家电农机维修、文化娱乐、家政服务等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主动参与共建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为推动上海地区农村产权有序流转交易,激发农村各种生产要素活力,去年12月,金山区政府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共同出资组建了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金山区供销合作社正积极谋划参与上海农村产权交易所项目建设,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要素市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作出积极努力。
整合系统经营资源,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实体流通网络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新模式,依托全市1900个日用消费品经营服务网点,开发建立网上商务平台,实现线上虚拟经营与线下实体经营同步推进。
加强联合合作,拓展为农服务空间。积极推进开放办社,在坚持市场化运作、自愿互利的前提下,鼓励各层级社有企业以产权为纽带加强联合合作。探索供销、粮油融合发展,发挥供销合作社资本、市场、经营优势和粮油企业收购、仓储、加工优势,既解决了“谁来种、怎么种”,又解决了“谁来销、怎么销”的问题。积极参与上海市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在资本、经营和项目上与涉农、商业等大型国企、民企集团联合合作,实现优势企业、优势资源、优势项目的共同发展,提升上海市供销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服务能力。
(上海市供销合作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