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当下,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转缓、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治理要求提高的新常态,实事求是地讲,加快保险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保险业面临挑战
思想认识不深。不能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保险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的认识不深;对于立足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放在经济社会工作整体布局中统筹考虑,不断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保险服务需求的站位不高;对于使保险服务业成为完善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高效引擎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的定位不全。
体制机制不活。纵观保险业的一些企业,体制上,缺乏产权多元融合;机制上,缺乏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的有效制衡;人与事上,缺乏人的发展与事业的发展有效统一;经营与管理上,市场基础作用和政府的监管作用缺乏有效平衡。
粗放发展方式不可持续。不少保险公司发展方式粗放,发展的理念还停留在传统思维上,讲保险局限于行业,讲业务只想着保费,讲竞争只会拼价格,讲服务只满足于签单收费、出险赔款,讲管理主要依靠发文件、下指标,讲发展只看重规模增长、资产增加、客户增多。企业发展的应变力、竞争力、创造力、内生活力明显不足,持续发展乏力。
人才队伍支撑不够。保险业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产业,是功能作用发挥和服务价值体现相融合的平台,客观上对人才队伍的支撑作用提出了很高要求。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保险企业人才队伍难以相称,突出表现为:与经济新常态思想认识不相适应、能力水平不相适应、精神状态不相适应、工作作风不相适应、队伍建设不相适应。
主动适应新常态压力不小。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影响了保险业的业务资源及保费充足率,增加了发展的难度;行业监管适应新常态,向“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放管结合转变,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保险业还有着对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带动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作出更大贡献的责任和使命,任重道远。
保险业面临机遇
全新定位的战略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对保险业指出:“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这个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保险的产业地位和功能作用,把保险业的战略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应该说,推动保险业加快发展,已经从行业意愿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诸多重大政策出台的机遇。2014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了保险业的地位,并提出到2020年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目标。2015年7月,《关于推进商业保险服务军队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保险公司的专业经验将为军人提供保险保障,在支持军队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市场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有利于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特别是通过拓展保险服务功能,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作出积极贡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保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对于放大财政资金效用、构筑保险民生保障网具有重要意义。
保险业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的“制度性红利”机遇。从2012年4月正式启动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以来,到2015年8月全国首个地震保险在大理启动,国家和行业监管部门先后就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整体框架、自保公司监管有关问题、深圳市巨灾保险方案、宁波市巨灾保险试点工作方案、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等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形成了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制度性红利”。
保险业改革创新形成的“改革红利”机遇。自2015年10月起,分红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上限完全放开,为人身保险业清除了制度障碍。与此同时,保险监管部门接连出台了多项措施,扩大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和范围,给予保险公司更大的投资自主权,为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提升保险机构投资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还有以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为核心、继续深化保险公司的改革,以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为抓手、加快完善保险市场体系的改革,所有这些改革创新无疑都是促进保险发展的“改革红利”的机遇。
保险业发展对策
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在,保险业已经不是行业要发展的问题了,而是国家要求保险业要立足于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放在经济社会工作整体布局中统筹考虑,尽力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保险服务需求。保险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切实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加快保险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认识经济新常态,切实抓住发展机遇。认识经济新常态,落实到保险业的发展上,就是要切实抓住用好发展机遇。首先要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围绕市场化改革、政府机关转变职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办法创新社会治理、行业监管方式转变、费率市场化机制建设等,要找准保险业发展的结合点,培育保险业新的增长点。其次是抓住政策落地机遇,特别是保险业“新国十条”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再次是抓住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机遇,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过程中,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相应的风险保障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保险业将迎来新的增长空间。同时,保险业自身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以及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各级政府也会越来越重视和支持。再有是抓住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机遇,“三农”保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需求巨大,保险业机会无限。此外还有“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保险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是一个服务国家建设、加快自身发展的双赢战略。
强化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推进发展。保险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成绩是主要的。但问题也不少,我们要不断强化问题导向,工作奔着问题去,措施跟着问题上。
坚持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实现发展。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到保险业改革创新上就是要:继续深化保险公司改革,着力推进行业市场化改革;加快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提升保险业对外开放水平,鼓励保险产品服务创新,特别是养老保险领域、健康保险领域、责任保险领域、农村保险领域等的创新;创新服务方式的转变和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在改革创新中实现保险业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在加强风险管控中安全发展。防范风险、管控风险是保险的永恒主题。我们要时刻注意偿付能力不足风险、资金运用风险、非正常退保风险、综合经营风险、公司治理风险等重点领域风险的防范管控,砌好关联风险的“防火墙”,切实加强保险风险的综合防范管控,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健康发展和安全发展。
牢记保险为民,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发展。做好保险业工作,发展好保险事业,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一个宗旨:保险为民。守住一个底线:不能通过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方式谋取利益,要依法自觉维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端正一个态度:保险业的利益要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保险业的利益必须自觉服务和服从于全社会的整个利益。选好一个路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发展。只有这样,保险业的发展才能不偏向、不离道、不脱轨、根深叶茂、保险强国梦才能如愿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