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要想“走出去”,就必须“沉下去”,“沉下去”才能“接地气”。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可以依托社区银行模式创立,可以使农商银行触角伸得更远。而通过把各种社会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带动了城乡协调发展,也探索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新路子。本文从社会层面探索完善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意义和途径。
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是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人民银行、公安部、银监局、商务部等部门深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相关意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互联网+”,加快信息互联互通,从而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金融稳定、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助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农村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完善“三农”金融支付、代发、结算、汇兑金融网络,实现“三农”金融服务均等化发展。健全“政府支持、当地组织、机构承办、有关部门参与”的长效机制,形成“资源共享、安全可信、普惠百姓、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
考虑在村级基层组织、村卫生服务场所、供销社、农副产品批发店等经营规范、运营稳定的商户,电信、移动运营商等,设立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
金融机构要加快服务终端、流动银行、金融便利店的建设,满足群众基本金融需求。要发挥互联网支付、手机支付、微信支付在消费、转账、公共事业缴费等方面的作用,助推金融信息科技建设。
培育“三农”信息联络队伍
按照党政推荐、三方评定、本人自愿的原则,在乡镇、行政村中的村委成员、妇女干部、大学生村官、农业带头人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员中,选定和培育“三农”发展信息联络员。
司法、工商、农业、畜牧等单位定期对联络员队伍进行法律法规、支农惠农信息、农副产品市场行情、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等培训。
联络员队伍利用自身与“三农”人亲地熟的特点,及时将各项信息咨询传播至千家万户,助推全民创业。
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整合公检法、工商、金融等信用体系要素并向基层延伸,补充建立互联共享的公共信息系统,不断完善诚信体系的建设流程。强化金融、征信知识宣传,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开展防范非法集资、电信诈骗活动,构建金融稳定、百姓乐居、社会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
要坚持行政参与、农户自愿、三方评定的方式,加快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小额农户贷款的信贷投放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金融机构要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给与优惠和倾斜,激发农村社会发展要素。
通过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征信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实现农村征信知识普及化,进一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
助推城乡一体共融发展
整合广电、农委、金融机构等单位的渠道优势,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整合信息、科技、渠道优势,积极收集汇总务工就业、商品销售、消费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构建城市与农村、产业与信息、线上与线下高度融合的多功能、立体化的“三农”发展平台,助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
金融机构加速推进资本优势、产业优势、渠道优势、信息优势的整合。借助社区金融模式,与供销联社、大型超市探索电商下乡模式,让资本力量、商品经济反哺和普惠“三农”发展;要借助与企业、商户的融洽关系,整合物理渠道优势,让产业融合、物资交流、劳动就业等信息填补农村转型升级和“三农”发展空白。
普惠金融服务中心、联络队伍人员也可以利用村级宣传栏、信息平台等渠道,及时将物资交流、劳动就业等信息进行广而告之。
维护农村经济金融安全
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和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配合、互为补充的体制机制,强化金融风险管理、排除企业信贷风险隐患,广泛开展各种金融知识普及,维护区域金融安全,保障群众财产安全。
利用公检法等行政力量,发挥工商信息平台作用,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发挥政府担保平台作用,帮助金融企业与实体企业共渡难关;发挥村级神经末梢作用,对恶意逃废债务人员进行及时监控和清收。
持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要引导整合文化、信息、资金等资源的下沉力度,发挥联络队伍人员群众性、组织性、能动性作用,不断丰富和繁荣农村文化生活。
相关部门通过资源倾斜,调动联络队伍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基层组织的核心作用;建立重点贫困户、孤寡老人帮扶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共融格局。
发挥基层妇女主任人缘熟、责任心强的特点,通过文艺汇演、说唱艺术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宣传防假、防金融诈骗、防非法集资等金融知识,提升人民群众消费者保护意识,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