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必将对农信社带来挑战,同时也为推进金融服务与发展转型带来重大契机。
“互联网+”是迫切需求
长久以来,作为服务地方“三农”事业的金融主力军,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坚持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量丰、质优、普惠的金融服务。当前农信社服务的“三农”市场正显现出一系列发展新常态:
互联网金融不断深入农村市场,农村金融服务将不断多样化。一方面农村市场已被互联网企业锁定,另一方面部分银行已开始了农村电商项目。
城镇化加速推进,带来农村居民向城镇居民的持续转化。按照总体规划目标,2017年贵州省城镇化率将达到46%,2020年达到50%。这意味着农民群体正在经历自身社会角色的转变,相应的金融需求内容与形式将发生实质性改变。
新农村建设引领,带来农村地区全面发展的时代机遇。当前,贵州省持续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农信社肩负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光荣使命,这需要农信社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为农村建设进一步提供形式丰富、运作高效的融资服务方式。
农业发展提速,带来经营主体和生产方式的全新升级。在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及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迅速成长的情况下,农信社需要实现金融服务的加速升级、准确定制和有力推广,实现农信社与地区农业共同成长。
如何在新常态中抢抓机遇、谋求跨越,就意味着需要顺应新常态、开拓新思路、践行新方法。结合当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手机、计算机、移动终端等设备在农村加速普及的大环境,贵州省农信社充分融入“互联网+”理念的金融服务才能够更科学、高效、精准地满足农村地区、涉农主体的金融新需求,才能够切实将普惠金融深入引向贵州 “三农”发展事业。
“互联网+”在贵州省的优势
贵州省农信社在地处西部、服务“三农”、二级架构等特有背景下,日益体现出后发赶超优势。在大力探索“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清晰战略导向下,“互联网+农信社”这一领先理念与传统机构的巧妙融合在贵州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体制优势。近年来,省联社大力打造“小银行+大平台”发展战略。其中,引导各行社以“三农”、小微、社区为市场定位,努力发展各行社成为现代化精品小银行。省联社自身以加速提升信息科技的支撑服务水平为第一驱动,促进系统资源整合,进一步丰富面向各行社的资金、业务、风控、协调等服务功能,持续提升“大平台”的综合支撑能力。
平台优势。一是云上贵州大数据建设,为开展贵州“三农”精准服务提供基础设施条件。基于云上贵州大数据和云计算平台,可以更好地满足“三农”服务系统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将促进政府和企业为“三农”健康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扶贫帮扶等方面的服务。二是依托信用工程建设,搭建农村信用平台。2003年以来,贵州省农信社持续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并取得突出成绩,现已顺利发布实施《贵州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系列地方标准。截至2015年6月底,全省已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13个,信用乡镇622个,信用村9599个,信用组77613个。通过大量农村客户信用信息的积累和延伸,贵州省农信社逐步搭建起了契合农村业务发展、较为规范科学的信用资源聚合和应用平台。三是依托信息科技建设,业务平台持续升级。贵州省农信社先后实施新一代核心业务及中间业务等业务系统换代升级,使科技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
产品优势。一是网络支付不断推广。截至2015年4月,贵州省农信社拥有网上银行客户49.76万户,手机银行客户42.60万户;并在发行金融IC 卡的前提下,积极筹备推出移动金融产品。二是农村金融互联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4月,全省农信社共布放24795台银联POS机,机具数量位居全省银行机构首位,同时布放19366台“信合村村通”POS机,实现全省行政村地全覆盖。据统计,仅今年1至4月,全省“村村通”服务终端为老百姓节约超过1.6亿元交易成本,直接节省劳务时间超过37万人/天。
营销优势。一是本地化服务强。贵州省农信社充分发挥二级法人灵活、快捷等特点,在营销手段上充分实现了多样化和本地化,尤其是工作人员熟悉当地优势,在产品营销中具有良好的人脉资源。二是纵横合作产品不断推广。2015年贵州省农信社与人社厅、卫计委联合推出社保卡、居民健康卡业务,将使农信社客户服务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奠定良好的客户资源和营销基础。
“互联网+”的探索重点
基于贵州省农信社现状,结合“互联网+”发展思路,针对贵州农村市场新常态和金融新需求,笔者认为,贵州省农信社应探索精准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具体突出四项重点:
搭平台。一方面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依托云上贵州大数据,建设贵州“三农”服务云平台(简称:贵农云),为贵州“三农”提供一站式服务平台,开展“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重点研究如何以贵州省农信社各类业务系统建设为契机,充分实现客户服务精准化、内部管理精细化的科技支撑体系,完成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全面实现“互联网+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硬件基础。
创产品。 农信社作为传统金融机构,适应“互联网+”发展模式,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做到了解客户、为客户提供整合的服务渠道、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服务和创新金融服务。研究如何以贵州“三农”主体为靶向,基于云上贵州大数据和社内信息科技平台的技术支撑、资源共享和个性定制,全面开发符合客户需求,为客户有效地创造个性化的线上或线下金融产品。
抓营销。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营销策略、内容的实质化以及企业内力的扎实修炼和创新将更加注重营销的精准化。重点研究如何基于电子渠道,变革获客模式和服务方式,将广大金融消费者、潜在消费者引导至贵州省农信社搭建的“互联网+农村金融”服务平台,促进农信社各类金融产品的广泛使用和服务的深度开发。在互联网平台之上,实现农信社战略连接农村市场的软件手段。
防风险。在“互联网+”时代,金融企业要从技术、业务操作、法律法规等方面做好风险防控工作。针对“互联网+”模式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要重点研究在互联网技术盛行的大环境下,如何有效防范金融企业的信息科技风险及其延伸风险,确保金融机构运行稳健、风险可控、发展持续,这是确保战略成功的关键保障。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调整转型的升级期,尤其是农村经济在国家引导、地方支持、民企参与的多方合力下,迈入繁荣发展新阶段,需要农信社把握经济运行脉搏、市场主体需求,主动对接“互联网+”的时代发展背景,将互联网战略思维应用于平台建设、产品开发、营销策略、风险防控等工作领域;同时扎实做好信息科技建设、产品渠道铺设等基础工作,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才能保持农信社的健康发展,才能为促进贵州省“三农”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