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渗透型农村产业融合是以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科技向农业经营领域渗透、扩散,使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边界模糊化,衍生出精准农业、太空农业、信息农业和分子农业等新业态,最终使农业生产获得“类工业”的产业属性,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路径。在今年8月召开的2015北京国际农业·农产品展览会上,北京市供销合作社提出的“现代农业4.0”概念,便是在这方面的探索。
“智慧”农业渗透科技技术
“现代农业4.0”是北京市社近3年来的产业布局,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将世界最先进的种植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实现农产品全程可追溯,使农业生产更具有“智慧”,从而生产出安全、高效、绿色的农产品。
“将来你们可以看到,我们种植的西红柿不是长在土里,而是采用水培的方式;温室大棚还可以根据蔬菜的生长过程和需要,自动调整光线……。”北京京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经营业务部主任周时来向记者描述作为北京市社社有企业——京农控股集团正在建设的智慧农业示范园区。2012年北京市社依托京农控股集团提出建设农业园区,2015年在北京大兴区长子营镇启动了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北京航空食品原材料基地建设,能有效支持航空食品原材料基地建设、服务新航城建设。据了解,该园区占地面积共约474.5亩,今年9月初,已经开始地基打桩、温室框架的安装施工;到2016年1月,即将完成温室主体框架和玻璃安装,并进行室内管线设备安装;3月即可开始调试并试种植,主要种植品种有番茄、黄瓜、生菜以及茄子、彩椒、豆角等。
那么,北京市社这一颇具亮点的农业园区,到底采用了哪些现代科技?又将对传统农业产生怎样的颠覆呢?
为实现蔬菜生产的现代化、保证产量,北京市社从荷兰引进技术,利用超能温室大棚种植蔬菜。由于玻璃温室大棚能实现散光照射,蔬菜可以均匀受到阳光照射因而能够实现均衡产量,再加上大棚内部的固定微环境,不受外面天气影响,全年都可以实现无障碍持续生产。
周时来说,在生产环节实现自动化的种植环境:全自动化阳光控制系统、全自动化通风系统、全自动化控温系统、全自动化灌溉施肥系统。通过网络传送和自动化系统可以远程控制生产,市民通过互联网系统可实时监控蔬菜生长的湿度温度、光照调节、肥料配置、生物育种、滴灌施肥、熊蜂授粉、病虫防治、产品采摘、加工包装、仓储配送等过程,经过大数据分析,打造完整的蔬菜种植信息量,使市民体会到种植和配送过程的蔬菜安全、新鲜、营养。同时,物联网技术支撑了融合先进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视频安全质量管理平台,实现了企业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节约土地5-8倍,而最大的特点就是物联网的传感、监测和控制。
目前,在技术渗透型融合模式中,核心主体主要是拥有雄厚经济和科技实力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在该模式的实践中主要承担技术应用者、合作者和服务者的角色。“北京市社打造‘现代农业4.0’的农业园区,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首都市民菜篮子的新鲜和安全。”北京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高守良说,“更是北京市社在技术渗透型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探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对于今后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具有重要意义。”
“立体种植”的植物工厂推动三产融合
自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在综合改革中,也加速了这方面的工作。除了北京市社的“现代农业4.0”外,江苏省供销合作社也在技术渗透型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来到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三阳植物工厂,在植物工厂大棚里,您可以看到,这里的种植工人端着一盘菜苗,像在“拼图”一样,一个个把它们放进专属于自己的“小格子间”里。而这些“小格子间”的底下流淌着自来水一般的营养液。正放置着菜苗的工人师傅介绍说,这些菜苗是生菜,现在正进行定植。菜苗底部配置了基质,主要成分是泥炭和珍珠岩。营养液会24小时为菜苗供给营养,约在20—30天后,这批生菜就能收割食用了。这比起一般露天种植二三个月的生长周期缩短了不少,且生长不受自然气候影响,一年可多茬种植。
这间植物工厂是由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三级供销合作社投资组建的企业——三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日本三菱MKV梦想株式会社合作建设的高科技农业项目,据称是国内首座太阳光利用型大型植物工厂试验基地,三阳生态农业公司具体承担植物工厂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管理。
据介绍,植物工厂是集现代生物技术、环境控制、材料科学、设施园艺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集成创新、知识与技术高度密集的农业生产方式,代表了未来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基地总占地约1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试验场占地3000平方米,包含1500平方米生产大棚及1000平方米的研发、试验、办公基地。基地计划总投资6000万元,使用目前世界上先进技术,进行各类高品质生态果蔬的无土化种植。
“除了生菜,大棚里还种有青菜、小松菜、番茄等。我们这里种出的番茄,口感跟草莓差不多呢,甜度可达6.5至8.5,而国内普通的番茄甜度为4.5左右。”工人师傅接着介绍说,植物工厂大棚内部通过电脑控制的营养液循环系统,可以完成全封闭状态下育苗全过程。育苗过程是关键,需要精确地控制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但是定植之后,植物生长将主要依靠太阳光和温室效应,不再需要很大的能源消耗,而整个生产过程完全可以做到无农药残留、无尘、无菌,生产的各种果蔬达到生吃标准。
另外,与一般农业使用的塑料薄膜不同,这里植物工厂使用的塑料薄膜是日本MKV公司研发的高科技多功能薄膜,通过先进的涂层工艺,除了防紫外线、高透光之余,还有防虫驱虫功能。据称,这种薄膜可以阻隔一些虫类偏好的光谱,虫子闯进大棚就变成了“瞎子”,有效地减少了植物虫害。
高科技的运用,使得植物工厂的种植模式也发生了改变——由“平面种植”走向“立体种植”。植物工厂内部如同超市货架一样,层层立体叠加。不仅蔬菜产量得到大大提高,而且还大量节省了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可超过露天土地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目前,自植物工厂建成以来,其生产的高品质蔬菜进入了超市、酒店和居民家,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吸引了社会多方关注。据介绍,他们还将开展高附加值的中药植物的研发、种植,打造出多类型、多品种的高端植物工厂,并在国内进行多种植物工厂的研发与推广,进而推动一二三产业更广泛地融合发展。
视点
产业融合结构布局要抓优势、分环节
□ 王 强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使整个农村社会生产基本适应社会总需求的水平,是当前农村工作亟需认真研究的战略性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目标:一是提高农产品优质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的比重,使农产品的品种、品质结构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二是通过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增效与农民的增收;三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比较合理的区域分工和布局,形成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四是通过采用现代生产工具、技术和管理手段,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能够合理配置与利用农村资源,科学处理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技术进步、生态安全等多方面的关系。
同时,为了保障上述目标的实现,调整和优化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区域布局设计上,提出了六大基本原则,即因地制宜原则、区域优势原则、市场与政策调节相结合原则、产业关联原则、综合效益原则以及整体性原则。
“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设计应围绕我国四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粮油加工业、果蔬茶加工业、畜禽肉加工业(含乳、蛋产品)以及水产加工业的重点领域、分环节展开。在一产方面,主要依托农业资源与产业优势,着力建设优质原料基地,大力发展加工专用品种的培育、推广。二产方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科技资源共享、技术优势互补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动产地初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装备、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科研攻关,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水平;合理配置产能、增强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品类。三产方面,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信息平台、交易市场和商业模式;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产业技术,推动智能仓储、智能物流模式;深入开展食品消费科普宣传与教育,建立并引导农产品加工与生产合作组织、创新联盟发挥更大的作用;完善政策、融资、信贷等支撑平台,健全专业化、公益化、社会化服务体系。
此外,在产业结构布局设计上,结合我国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应从农产品的主产区、产品主销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等3大重点区域进行布局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