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这座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朴素之城,如同一个红色坐标,因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几十年来一直成为中国人一心向往的地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在岁月风雨的洗礼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壮美风景。
从1935年到1948年,13年间,延安成为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也成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1936年12月,党中央在延安创立南区合作社,作为人民革命与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南区社在革命战争时期立下赫赫功勋。而作为中国合作社事业的火种,几十年来,南区合作社的经验与精神也对我国合作社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区供销合作社曾经走过了怎样的风雨征程?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个老典型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积累了怎样的宝贵经验?近日,本报记者专程前往延安实地采访。
上篇:红色记忆
南区供销合作社作为中国合作社事业的源头,在风雨跌宕的革命时期,将艰苦创业、服务人民的优良品质不断传承发扬光大,在所有南区人的心中,这是一段永生难忘的红色记忆。
窑洞里的合作社
二月的陕北,春寒料峭。记者来到延安柳林村,寻访南区社旧址。远远的山坡上,一排整齐的窑洞写满了历史的沧桑,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那就是南区社最早的办公地。
1936年12月,党中央在延安沟门成立了南区合作社,1938年5月,搬到柳林村。现在,柳林村仍保留南区合作社16孔石窑洞和1座砖木结构的5开间两层小楼。石窑是办公用房,小楼为营业楼。
延安南区供销合作社纪念馆坐落在南区社旧址营业楼一层,建于1992年12月18日,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题写馆名。馆内陈列的大量实物和文字、图书、照片资料,记录了南区社发展的光荣历程,那些尘封的展品仿佛让我们一下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年代。
1942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财政问题与经济问题》著名报告中指出:“南区合作社式的道路,就是边区合作社事业的道路;发展南区合作社式的合作运动,就是发展边区人民经济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南区社的历史中,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刘建章。南区合作社成立之初他是会计,后来成为南区合作社主任。1942年,在边区高干会议上,刘建章作为22位经济建设英雄之一,受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奖励,毛泽东给他的锦旗上题词:“模范的合作社”。
1943年初到1947年3月,是南区合作社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南区合作社已成为一个集商贸购销、生产运输、金融信贷、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为一体的大型的群众性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南区的经济中心。同时,整个陕甘宁边区的合作事业在“学习南区合作社”的口号下迅速发展,而南区合作社实际上已变成了延安县的中心社,其业务区域已扩大到延安全县和延安市的一部分。
信念撑起“不倒翁”
在简陋的窑洞门前,已过八旬的南区合作社原书记曹永德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为我们讲述起南区社那段艰难发展的传奇。
据老人回忆,1942年8月24日晚,一场特大洪水灾害的袭击,使刚刚发展起来的南区合作社遭到严重损失:门市部、骡马店和集成过载栈等处被洪水全部冲毁,总计被冲走的货物、家具、粮食、牲畜及房屋等价值100多万元。面对如此重大的意外损失,南区合作社的同志们并没有被击倒,而是立刻兵分三路,采购货物、动员扩股和恢复建设三管齐下,在很短时间内,他们便恢复了正常营业,建起一座二层楼的营业室,砌起48孔石窑,盖了6间平房,使南区合作社又重新傲然屹立在南区的土地上。
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坚强信念撑起了风雨中的南区合作社。这一年,南区合作社创出了建社以来的最好成绩,从销售日用品到收购土特产品,从扩大股金到扩大社会公益事业,从组织规模到经营范围,都一个个地刷新了记录,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因此,群众把南区合作社叫做“搬不倒”,当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还根据南区合作社的这段经历编演了一出小戏,名字就叫《不倒翁》。
“南区社的基本经验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理想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战争和革命的整体利益服务的方向。”曹老这样总结南区的经验。
在长达10余年的战争环境中,南区合作社以自己的模范工作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形成了一种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也创造了一整套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艰苦奋斗就是传家宝
在一日千里的中国经济发展洪流中,南区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但无论是在五六十年代,还是在改革开发的大潮中,南区社始终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勤俭办社的光荣传统,不断地创造着新的业绩。
60多岁的赵士清是南区社的一位老职工,这位和南区社感情深厚的老供销讲起往事依然激动不已。“南区社有许多让人感动的事,‘千里赶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赵士清感慨地说。
1971年深秋,为了扶持农村发展养羊事业,南区合作社派老职工封世友带领两名兄弟社的青年职工到宁夏中卫县去调运良种羊。买到种羊后,两位青年职工主张用火车、汽车往回运。老封计算了一下,用车运输要多花3800多元运费,同时由于要多次换车会影响种羊的安全。于是,他建议步行赶羊回延安。两位青年职工听了这个提议,感到不可理解。老封就给他们讲南区合作社的优良传统,介绍当年“千里运盐”支援革命的事迹,终于解开了两位青年的思想疙瘩。他们不辞劳苦,风餐露宿,步行40天,把羊群安全地赶回延安,一算账,只花了1200多元。
“以艰苦奋斗为乐,以勤俭节约为荣。”是南区社广大职工的行动口号,他们也以这个口号规范自己的行为。一块报废的篷布,他们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继续使用;一些废旧的包装箱、绳头,他们随时捡起来加以利用;装卸、搬运货物,他们都是自己动手,不去雇人……
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时间流逝了七十多年。然而,南区合作社给人们留下了超越时空的宝贵精神财富,为中国革命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功绩,至今仍然有不可低估的纪念意义;它所创造的一整套丰富的经验,至今仍有珍贵的借鉴作用。
下篇:与时俱进
光荣属于历史,未来尚需努力。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南区供销合作社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始终坚守为农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的创新道路。
“老南区社还在延安”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南区社解放思想,大胆地承包了柳林乡客来沟村的苹果园。他们要从这里起步,走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子,将农业生产和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活动引向市场这个广阔的海洋。
客来沟,这个当年妇女纺织运动搞得有声有色的小山村,至今仍很贫困,1991年,全村人均收入不到200元,连村干部的补助费都发不出来。村上有一个105亩的老果园,由于资金、技术以及短期行为等原因,不但收益不高,而且一天天地残败下来。南区社承包以后,不仅在这里重新建设起一个丰产果园,而且还以这个果园作为教学和科技示范基地,培养农民技术员,扶持周围农村发展商品生产。
南区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继续实践着为人民服务。
农业科技日益深入千家万户,但农村中的科技力量却显得不足。为支持广大农民开展科学种田,1992年,南区社又在柳林乡办起了“庄稼医院”。他们选派了两名职工,到西北农学院去进修学习。回来后,这两名“庄稼医生”一人“门诊”,一人下乡巡回“医疗”。
虽然从商品的角度看,“庄稼医院”不赚什么钱,但防治病虫害的艰苦工作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确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在这里,南区社寻找到了转换经营机制的突破口。于是,人们便说,当年的老南区社还在延安。
创新发展实践者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南区社的经营开始陷入低迷。然而,南区人没有向任何困难低头,老南区社精神在他们身上再次显现,新南区社在思变创新中悄然崛起。
1998年10月,在延安城南繁华的街道上,供销合作社建起了“延安南区供销大厦”及后院“南区供销商场”、“南区供销商住楼”、“延安南区供销社为农综合服务站”,大厦和市场摊位租赁费每年近百万元,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后几年,南区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不断探索为农服务新途径。该社在所属乡镇55个村都修建了村级服务站,将农民所需要的化肥、农药等送到站,由站负责到户,开展了“一人联百户、两供一销服务”,建立职工联系户档案,了解掌握农民所需、所求,及时给予解决。由此,南区社农用物资销售量年年增长。
2006年南区社创办了延安新合作商贸有限公司,一方面进行“一村一品”农产品种植及深加工,并通过“新合作”连锁网络平台销售出去;另一方面把“新合作”贴牌的日用工业品,通过网络配送中心直接送到乡级店和村级店,销售给广大农民,让“新合作”成为城乡之间的连心桥。
南区社从成立的第一天,就担当起服务大众的重任,服务是南区社最核心的精神之一。时代在发展,服务要创新,从成立之初的商贸购销组织发展到后来的集生产、运输、金融、教育、医疗等为一体的大型的群众性合作经济组织,南区社的服务一直在创新中前行。直到今天,南区社资产运营有声有色、“新网工程”稳步推进、全方位参与农业产业化等一系列实践都得益于其求实创新的发展理念。南区社没有在光荣史册前止步,而以行动传承了老典型宝贵的创新精神。
植根陕北 造福农民
记者驱车前往距离延安10公里的万花乡徐寨南瓜专业合作社,这个小山村因为南瓜而远近闻名。在社员冯广成家的院子里,9孔窑洞整齐干净。“这些年,我们村的农民托了南区社的福,南瓜连年丰收,不愁销路还卖上了好价钱。”冯广成话语中满含感激。
徐寨村是个典型的陕北小山村,基本上全是坡地,主要以玉米、南瓜种植为主,过去南瓜成熟季节,农民们最煎熬的是找不到销路,蹬着小车跑城里一天下来也卖不了多少,如果遇到天气不好,很多南瓜卖不出还要烂在家里。自从成立了南瓜专业合作社,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大家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我们不仅给南瓜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还请专家指导农户生产,丰收以后我们集中上门收购,即使遇上行情不好,但是为了农民的利益,我们还是要按照订单的价格收购。”南区供销合作社主任朱绪强告诉我们,南区社心里始终想着农民,才得到了大家长期的信任。
2006年,南区社成立了南泥湾小杂粮加工厂,注册了“南泥湾好风光”的商标,研发延安优质大米、小米、红枣、豆类等30个品种80个单品,产品销往河南、江苏、山西等地。南区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不仅确保了杂粮加工厂的加工储备,还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南区社在新的条件下依托双向物流网络开拓为农服务的阵地,通过新合作超市不仅把日用品送下乡,还把延安特色农产品通过新合作的网络卖到其他城市。南区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合作社和订单农业及新合作的双向物流,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替政府减轻了负担。
“我们的小杂粮没有QS认证,进不了大超市,现在正在努力争取早点取得认证,希望早日把‘南泥湾好风光’打造成全国品牌。”朱绪强向我们说出了他的心愿。
南区社,这面飘扬在革命圣地的合作社旗帜已经成为中国合作社事业发展的缩影,南区社精神也成为中国合作社共有的宝贵财富。延安市供销合作社主任薛晓毅表示,老南区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合作思想与战争环境下陕甘宁边区实际结合的产物,是全体供销合作社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与时俱进有时代特色的、延安化了的世界合作社优秀成果在中国应用的典范。他认为,新时期,传承弘扬老南区社精神,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供销合作社时代文化、合作社文化和民生文化的客观需要,也是焕发老南区社精神活力、着力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的现实要求。
心系大众,自力更生,知难而进,超越创新。南区社如同一株鲜艳的山丹花在陕北高原破土而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穿越了历史的风尘。在时代的春雷中,这株高原之花依然显示出她自然朴素的大美,焕发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