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次走到了琉璃厂大街的时候,我的心情总能瞬间静下来,脚步也会瞬间慢下来。不仅仅是这里矗立着多少家百年老字号,也不仅仅是这里蕴含着多少上千年的老物件儿,而是这里依然承载着那些“静静的人”、“慢慢的人”,他们用终身坐着的一张冷板凳,在默默地为我们诠释着自古流传下来的那些已经鲜为人知的文化宝藏。古籍整理、古书修复、古玩鉴定、古画复制……走在路上,很少人能够认出这些老学者的面孔,时代也没有赋予他们光鲜的桂冠,对于漫漫文化历史长链来说,他们也只是充当着一节短短的环扣,但是对于一个个体的生命来说,他们却将唯一的青春和毕生的光阴都献给了这节小小的环扣。没有人细数过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古籍文献浸润了多少颗他们的汗珠,也没有人在传承至未来的古籍名册上可以看到他们的名字,但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他们,对于我们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意味着什么。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总是与如火如荼、朝气蓬勃的词汇相关联,市场经济的标杆就是将文化和效益相挂钩,而本期我们采访的中国书店出版社的总编辑马建农老师,给了我们另一张不同的文创产业的名片”,以及另一番发人深省的文创产业之路的思考和警示。
记者: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创产业有其不同的经营收益模式,也有不同的发展之路。请您谈谈中国书店在文创产业的格局中所采取的经营之道。
马建农:中国书店实际包括三块业务,最大的一块是古旧书书店,包括对古旧书的回收、保护、整理、再流通;另外一块就是古旧书的拍卖,就是海王村拍卖公司,这是中国唯一一个搞古旧书拍卖的公司;第三块就是我分管的这块,名为中国书店,实际上是出版社,是一家古籍专业的出版社。全国从事古籍整理的出版机构有22家,包括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线装书局等。我任出版社总编辑22年了,几乎算得上咱们国家任期最长的总编辑了。古籍类出版社在整个出版产业中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出版总量、出版品种以及社会影响力都比较弱,经济效益也很有限。这些年,国家对古籍出版的重视大幅度提高,我深有感触,扶持政策比原来优惠得多,力度也大得多。如果按照文化创意产业这样的格局来讲,坦率地说,古籍出版社、古籍出版工作与现在温床产业求规模求产业化的大格局是很有距离的。一方面,古籍出版不能完全市场化,有些项目就是需要国家来扶持的。过去国家扶持的是出版社,今后可以根据不同项目来扶持,不养人而养事。另一方面,不管是从事古籍出版的人,还是需要古籍图书的人,都是需要坐冷板凳的人。现在不缺让其市场化的东西,最缺的是坐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年二十年的人,而国家需要提供相应的扶持能让这些人做到静静地坐下来。
记者:这样的人才在这个时代已经很稀缺了,能够耐得住寂寞对于我们这个有点“急功近利”的时代来说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马建农:是的。现在我们专业搞古籍整理的人已经开始面临断层了,老一辈的老师退休了,新一辈的人接不上班。我们都说文化创意产业更关注的是让文化产业化、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这个非常重要,但是还有一个隐忧——当产业链逐渐完善、产业化渐成规模的时候,最缺的就是专业人才。所有的文化产业说到根儿上都是以“文化”为根本的,文化产业就是以文化为依托,转换旧有模式为新的经济模式、新的效益生成方式以及新的利润增长方式,如果没有懂文化的人,最后会形成什么局面呢?古籍出版的供需都是少量的,不可能让它像街头市场中的货品一样,它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产业化的问题,而是人才缺失的问题。我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拿茶馆来说,大街上的茶馆多得很,可是能把茶文化说明白的就很少了,能把茶文化说明白又能把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既遵从茶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能赋予茶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形式上形成产业状态不难,难就难在形成的这个产业是不是体现了这个文化领域的精髓。现在常常出现文化走板的情况,太多的人已经不懂那个领域的文化了,可是如果等到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规模以后再补给人才,就太晚了。这些人才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培育出来的,是需要几十年的冷板凳慢慢积累和磨练的。
记者:可是文创产业必定是成本与效益挂钩,产业链与规模化并举,考核也是有经济指标的,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马建农:政府现在的主要目标是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而我认为最大的隐忧在于没有专业人才。要经济效益是应该的,国家不能像过去那样就养着人养着事,不问经济效益。但是只盯着经济效益看也是不全面的,短期的效益考核无法培育靠长期积累磨练出来的人才。从某种角度说,北京历史上最早的文化创意产业区就是“琉璃厂”。琉璃厂历史悠久,是自发形成的文化市场,承载了3052年的建城史和854年建都史,从清代起即成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区”。过去的琉璃厂,历经元、明、清三朝七百余年,形成了以书画艺术、文房四宝、古玩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聚集区,诞生了著名的文化品牌,如荣宝斋、汲古阁等。这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在适宜的市场气候和环境中,也是可以自发形成的。而人才的培养却很难自发形成。我们在进行效益考核时也会重视经济收益,但是要视情况分别对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