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很忙,但他从不忘充实自己,十分注意学习党在新时期的“文艺思想”。虽然工作负担很重,他还是坚持订阅报刊杂志,从中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大事。他还坚持不懈地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继中文专业和影视编导本科专业毕业后,他又在继续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努力提高“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对艺术的领悟力与对党的文艺路线的认同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在创作上,把党需要的与人民喜欢的作为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冯巩所创作的节目,既不媚俗,又不概念化,总是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起到树正气、悦民心的作用。
冯巩在相声里是个机智而幽默的形象,在电影里多是善良的形象,由此受到观众的喜爱。但是由于艺术界个别人,时有发生的不该发生的事,使一些人对演员有一种习惯的看法:台上教育别人,台下需被别人教育。其实,艺术界的多数人表现还是好的,冯巩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冯巩是个孝子,也是个贤婿。他常说一句话:“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他能爱谁呀!”在父亲肾衰病重期间,他把年近八旬的父母接到北京,千方百计请名医日夜看护、精心照料,伴随父亲度过了最后的岁月;母亲在天津居住,冯巩几乎每隔10天就跑天津一次,以尽孝心。
不仅如此,对岳父岳母,冯巩同样孝敬。10年前,他把岳父母接到北京,与全家合住狭小的两居室,三代人和睦相处,颐享天年。熟悉的人都说:“冯巩真是个大孝子。”冯巩是个演员,却有一颗平常心。无论在任何地方,遇到请他签名、照相的年轻人,他再累也不让观众失望;在生活上,他也从来不给组织添麻烦,在1980年至1990年间他没有自己的住房,是在单位办公室里度过的。团里排练厅旁临时用木板隔开的一间房,就是冯巩的家。
冯巩对艺术的爱、对同志的爱不仅表现在对家人、朋友和熟人身上,更可贵的是他的爱心已经升华成一种公益精神,不计得失地奉献给了整个社会。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是在国家体委领导下的为全民体育事业捐集资金的组织。中国明星足球队是为基金会募集资金的重要团体,冯巩是创始人之一,作为副领队,除担负组织协调工作外,他和其他同志一起,转战各地,驰骋球场,分文不取,无私奉献。几年来,已为体育基金会募集资金1000多万元人民币。
从1984年那“难忘的17天”到新疆慰问某基地的科研人员开始,冯巩参加了无数次中央电视台“心连心”演出活动。延安、长征路、江西、西藏、宁夏、贵州、河北、海南等老少边穷的地区……都留下过冯巩幽默风趣的笑声。逢年过节,他都参加义务演出,单是“六一”为儿童义演就不下几十场,还有社会福利、赈灾、重大节日等等的义演公演。参加这样的演出,冯巩总是精神十足,他知道自己是人民的文艺工作者,他说:“只要观众需要,我随叫随到。”
冯巩是全国人民都熟悉、喜爱的曲艺、影视明星,但许多人不知道冯巩因为有个北洋军阀、中华民国代总统的曾祖父冯国璋,曾备受歧视、饱尝艰辛。正是依靠从母亲那里得到的良好教育和熏陶,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代明星。
冯巩的父亲冯海岗天津某中学任教;其母名叫刘益素,这位昔日“京东第一家”的刘家大小姐,早年毕业辅仁大学数学系的高才生,在如此艰难的逆境中,竟能连年被教育系统评为优秀教师。
到冯巩降临世界时,唯一可以接受的只是祖宗留在天津民主道58号的一套老宅了。1957年冯巩就出生在这座小楼内。
文革时冯一家人被赶到大昌兴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住进一间仅有12平方米的小屋。
这个大杂院,是个典型的“贫民窟”,30户人家挤在一起,没有一间不漏的屋,没有一块平坦的地,住的全是靠卖苦力挣钱的人们。不过,这里的人们,善良朴实,也没人欺负冯家。
冯巩的文艺天才,在这个大杂院里得到了萌发、成长。在红色浪潮中,冯巩也开始学样板戏。他拜了一位琴师,不到三个月,便能用京胡像模像样地拉出几段曲子了。他偷着卖掉祖传的一个大铁炉,换来一把胡琴。这把胡琴,使他成为宣传队里不可缺少的人物。后来,马季、唐杰忠合说的相声《友谊颂》出台,这是“文革”开始后出现的第一个新相声,轰动了文艺界。校宣传队老师要排演这个节目,选演员时,挑来挑去选中了身材瘦长、口齿伶俐的冯巩。冯巩接受了这个任务,从此开始走向相声艺术殿堂的大门。
那个时候,只有参军才能改变历史的不公正待遇。机会来了,沈阳军区某基建工程兵宣传队派人找到冯巩,说:“只要你们愿意,什么都可以解决,到部队就让你们穿上军装。”冯巩豁出去了,当时他任钳工的工厂领导坚决不答应,他和另一同事刘伟却悄悄上了火车,不顾一切地去了部队。
部队在东北一个蛮荒之地。冯巩、刘伟作为文艺兵进部队,花名册上却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当了两年的“黑兵”,入伍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最后又不得不退回天津。工厂里,一张大字报贴在墙上:冯巩、刘伟二人目无组织纪律,擅离职守,旷工达一年多,经研究决定予以自动离职处理。鉴于两人已一年多未参加团组织活动,作自动离团论处。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冯巩没有放弃对相声艺术的追求,依靠自己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驱散了历史强加在身上的阴霾,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成为一代笑星,把欢乐和笑声遍撒祖国。
(刘春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