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圆内方孔的清代通宝铜钱,至今社会上想必还留存不少,一般以康熙、乾隆、光绪三朝通宝最为普遍。因为号称的“康乾盛世”为大清经济、国力鼎盛时期,两帝在位执政分别达61年、60年,时间为近代最久,铸币自然也就多、流量大,而光绪朝也因距今时间较近,遗失的相对也就较少。物以稀为贵,论此三朝古钱相应来说不算稀罕。
一般古币收藏者,只能断断续续的收集到一些真品,要想集全历朝古币不那么容易。特别是经过“大跃进”上交“废铜烂铁”回炉,再经过“文革”的“破四旧”清洗,以及民间的自然损失。如过去大家常用有孔的铜钱来做毽子踢,偶尔还有孩童为解馋,从家中找两个旧铜钱换糖吃,有的人家为生活所需,请来民间铜匠,将积存下来的许多铜钱回炉熔化,重新浇铸成铜羹匙、铜铲、铜暖壶等。据说,就连人死后入殓,棺材里也有放上以“顺治通宝”为主的七种不同年号的古铜币,成北斗七星座,喻意人死后可升到天堂,借“顺”字同音表示保佑万事顺利的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几经沧桑,真正的古铜钱也就所剩无几了。
笔者有幸收藏到清代十朝古铜钱,从第一代入关的顺治皇帝时铸造的“顺治通宝”,到最后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的末代皇帝铸造的“宣统通宝”,共十朝通宝。此十朝古币不仅为大清帝国近300年历史见证的文物,还可用作教育孩子学习历史知识的实物教材,不可小看。
说起我这清代十朝古币的由来,那还是70多年前,笔者祖母为哄孩时的父辈等,用许多古铜钱编扎起来作球状铜钱铃(上图),镂空的铜钱铃内置上数粒卵石,摇晃起来清脆响亮。后来,铜钱铃又成了笔者幼时的玩具。古铜钱铃上古币的年号,分别有“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太平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与清史校对,惟独缺少一枚“咸丰通宝”。后来听年近八旬的父亲讲,祖母编扎的古铜钱铃为什么用“太平通宝”代替“咸丰通宝”合成为十朝通宝?原来是借用十朝古币比喻十全十美;借“太平”二字让孩子平平安安成长,图个吉利的意思。
据父亲回忆说,清末古铜钱300枚可兑换银元一枚、30个铜钱在当年可买一升大米、七八十个铜钱可买到一斤猪肉、5枚铜钱能买一只鸡蛋、3枚铜钱能买一大碗豆腐脑。一个小学生一学期的学费约720个铜钱(或留一位塾师吃半个月饭,常为二荤二蔬一汤)。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铜钱贬值被铜板取代。铜钱的面值也因太小而被淘汰(即似如今的分币),想必祖母就是将淘汰的铜钱做成了这特殊的摇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