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高一学生陈逸华举牌呼吁众人签名“反对地铁一号线‘统一化’改造”事件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广州地铁将出资6726万元、耗时三年改造一号线的站厅装修、部分站点出入口和局部构件是否有必要也引来全城讨论。对于各方质疑,广州市地铁公司在约见了陈逸华并就其关心的问题做了回复后,5月10日再次作出回应:一号线只是局部翻新,是正常需要,更有利于安全节约。
翻新为安全考虑
广州地铁表示,一号线各站大部分墙面采用瓷砖方式,近五年全线出现过338件墙面脱落的故障。
“一号线墙面空鼓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都不是普通人可以通过肉眼能够观察的。”广州地铁方面介绍,瓷砖表面无破损并不等于没有安全隐患。因为经过技术人员检测,全线车站公共区湿贴瓷砖的墙面经过十几年的使用,粘贴层老化而出现空鼓与脱落,近期检查发现长寿路站、东山口站、杨箕站、广州东站等车站墙面瓷砖超过60%出现空鼓,且部分站出现过一定范围的整体脱落,危及乘客安全。此外,原天花悬吊与安装方式经过长期使用,扣件老化而易松脱,可能出现突发性无征兆的脱落,安全隐患较大。近五年全线发生162件天花松脱故障。现在只能每天安排大量人力进行检查整改,必须安排全面改造。
对于初始设计是否不适应南方潮湿环境的质疑,广州地铁方面表示,墙面空鼓与潮湿无关,与震动、粘层老化和车站环境变化差异大有关。国家标准规定,电器寿命周期为10年,一号线照明已经超额运营14年了,更换是时间和规定的要求;天花老化也是自然现象。
部分翻修 力求节约环保
地铁公司新闻发言人钟学军表示,一号线翻修工程首批4个站完成后,将继续听取各方意见,完善优化方案,在尽量保持总体风格的基础上,达到安全、节能、环保、节约的效果。
钟学军强调,翻修工程并不是全面翻修,只是针对经过评估的、存在安全隐患的局部区域。这些部分包括:站厅、站台、通道的地面,站台的天花,非贴瓷砖的柱子和墙面,经评估未出现粘层松脱的柱子,站厅的票亭、电视等服务设施,设备区装修装饰与相关设备等。
“对翻修材料的材质和工艺选择,是经过已有线路的检验和充分论证的。”钟学军表示,由于地铁站的天花里面有大量的设施及管线需要经常维护,因此,必须首先考虑其安全牢固性以及维护的方便性,故本次改造采用了二号线及以后线路采用的天花。“事实证明,二号线运行近十年,从未出现过天花故障,未更换过一块天花,维护也方便。”
“对墙面的翻修,改用了二号线以来使用的干挂式工艺。”钟学军说,原用的湿贴式的瓷砖,这种工艺最大问题是粘层在反复震动、温差大的情况下容易脱落,经过一定时间就需要更换,既费时费力,又会出现无征兆、突然脱落,存在安全隐患。相反,从二号线开始,地铁墙面采用了干挂式石材、搪瓷钢板和玻璃幕墙等工艺,以其维护费用低、便于打开维护、不需考虑环境影响的优势,基本上没出现过自然损坏。而一号线的翻修方案经过评估和综合考虑,采用了安全性能达标、造价更低、更便于维护的干挂式石材, “因此,从全寿命周期、长时间使用角度考虑,它的使用维护成本较低,方便日常维护。”
资金使用要合理
出于安全理由而要翻新地铁线路,恐怕是任何人都不能反驳的事实。但问题是,大范围的整体翻新是不是真有此必要?伦敦于1863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布达佩斯于1896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二条地铁,至今仍在使用,随后1900年巴黎第一条地铁线路正式运营,这些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地铁线路,除了因为战乱被炸毁或荒废而翻新的,鲜闻“十年整体翻新”的先例。首先是人家建造时质量过硬保证了使用年限,不会东烂一块、西缺一角,更因为人家即便损坏也只是小面积缝补,也没听过材料不再生产完全找不到可替代的。有关资料显示,广州地铁公司当年对一号线设计风格的定义是:一号线各车站在色彩、材料、空间处理上具有很明显的个性。据统计,截至1998年第二季度,一号线16个站的建筑装修总共花了9203.86万元,另有2577.38万元的合同外计价。其中,长寿路站花了517.95万元,体育西路站花了475.65万元。广州地铁为了使一号线设计更具归纳性、合理性、美观性,特意聘请了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莫伯治作为技术顾问。而据每年地铁财务报表反映,广州地铁至今尚未实现盈利,而且亏损还比较严重。这也就决定了地铁维修、维护资金必须用在关键地方,才不会产生浪费嫌疑,引来质疑。
(张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