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1年5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七大日企在华优少劣多


  罗森:好事多磨

  作为最早进入上海的外资便利店,罗森在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10多年时间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经过8年的亏损,上海罗森中途由百联集团接手后才扭亏为盈。不过现在看来,这段曾经美好的姻缘最终难逃分手的命运。

  随着便利店业态在中国市场的逐渐升温,以及不满百联集团的运营方式,日方罗森株式会社日前拟收回罗森品牌,独资经营上海罗森便利,而急于重组的百联集团也已同意放手。根据双方已确定的股权转让协议,日方将受让大部分股权成为控股方,百联集团可能保留约20%的股权。 

  不过,上海罗森便利初创时,只是简单“拷贝”罗森在日的经营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它的本地化发展。而百联在罗森品牌上的成功,一方面源自其本土化的管理,另一方面则受益于便利店市场环境的日趋成熟。因此,罗森在掌握经营权后,是否还会再走10年前失败的老路,目前还很难预测。

  伊势丹:好景不再

  在世界金融海啸的影响下,第一个放弃中国商业市场的是日本伊势丹百货店,曾经风光无限。1993年6月,伊势丹在华的首家门店——华亭伊势丹开张,作为日本首屈一指的高端百货,伊势丹的经验让华亭店很快成为上海高端百货的一面旗帜,1996财年,其销售额一度高达36亿日元。

  可惜,2008年,运营了15年的上海淮海路华亭伊势丹正式撤出。这事实上,这并不是该知名日资百货第一次在中国关店,2007年9月,伊势丹就关闭了济南店,伊势丹目前在中国仅剩下天津、成都、沈阳和上海梅龙镇4家店。

  然而,面对日本日趋萎缩的国内消费市场,伊势丹依然觊觎中国的广阔市场。但是,伊势丹不断关店的信号已经警示单一百货店业态在中国市场黯然失色的事实。

  山田电机:前途未卜

  山田电机是全球第二大家电零售商,2010年12月10日,山田电机的中国首家门店在沈阳正式营业。山田电机2009年的营业额约合1637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同年国美营收的3.8倍、苏宁营收的2.8倍。在接近于云南省面积大小的日本境内,山田电机拥有1200多家门店—与苏宁、国美目前在中国门店数量相当。但值得注意的是,山田电机毕竟缺乏日本以外市场的运营经验,山田电机在中国终将走向何方,一切都要靠数据说话。

  作为全球最大电器连锁企业的百思买在今年退出中国市场,也在为山田电机敲响警钟,中国的家电零售市场也基本形成了两大巨头割据,诸侯分割的态势。山田在华的道路未来还很长。

  永旺:花季错失

  2010年55.4亿人民币的年销售额,百强排名第56位,作为目前在华发展的日资零售企业中的NO.1,永旺的这份成绩单实在算不上好看。

  永旺自1996年进入,15年开店27家。尽管对中国市场一直雄心勃勃,但是此前多次宣布的计划都以失败告终。2008年年底,永旺在华北开出第一家店时,其全球CEO曾高调启动“百店计划”,可惜现实相去甚远。

  永旺对此的解释是,未达成计划是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部分合作方的延误等原因造成。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其发展缓慢主要因为公司对门店选址相当苛刻。

  不过,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永旺在中国的开拓明显加速。随着在美国市场的全面撤退,永旺已将其发展重心放在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市场。2010年,永旺旗下精品型食品超市AEONSUPERMARKET正式挺进中国,永旺希望这一全新业态能被快速拓展到全国,未来5年内计划开出30家。

  但是目前整个中国市场留给永旺的空间并没有多大,并不擅长快速扩张的永旺希望借精品型食品超市突围,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华堂:宁缺毋滥

  来华14载的华堂,自从在北京和成都“打响了前两枪”之后,仿佛就再没了下文。其他区域的拓展姑且不谈,华堂在北京和成都的发展大有“既来之,则安之”的悠然自得,尤其是成都伊藤洋华堂,其仅有的4家店铺已经成为许多精品超市的学习对象。

  精细化管理、精致的陈列、自上而下的勤奋精神、人性化的顾客服务,据说华堂在成都还没有可以与之并驾齐驱的竞争对手。

  但是其速度让其他的竞争者不屑一顾。早在2004年,时任北京华堂总经理就说过,华堂采取的是集中开店的策略,“等我们在北京和成都做好之后,我们才去别的城市,比如天津、沈阳等地。”不过现在,除了在北京已经关闭了两家店,华堂仍没有新动向。

  华堂专务董事埆昭彦曾给伊藤洋华堂的中国提出了十条准则,其中包括“善于与中国人沟通磨合”。但这似乎成了每一任中国华堂管理者“心口的痛”,人才培育周期长,流失快。时至今日,华堂的人才本土化问题仍未解决,这必然使其发展速度上不去。

  7-11:适者生存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7-11在中国的四个“儿子”——广东、上海、北京、成都的发展也命运迥异。

  除了今年新进入的成都市场,早在1992年进入深圳的7-11就开始了华南之旅,如今已经在广东省有500多家门店,其店铺设计、鲜食品类等都是本土便利店争相模仿的对象,但是统一超商在上海经营的7-11似乎不那么顺手,内有快客、可的便利追赶,外有全家、罗森便利夹击,上海的7-11还得“自谋出路”。

  相对于上海,2004年进入北京市场的7-11则要稍好,据统计其平均毛利达到30%,像国贸店这样比较好的店铺每天的流水最高能达到4万元。但店铺数刚刚突破百家,这样的速度距离7-11官方网站上的1600家店铺的目标差得有点远。

  当然,全部做直营是不现实的,据专家介绍,先有200-300家直营店做底子,然后再做大量的加盟店铺。不过,特许加盟就又涉及到人力资源问题,店长的培育非常关键,这对于不善用本土人才的日企来说又是一个挑战。

  事实上,做便利店一直是日本零售的强项,只要发挥好这一强项,成为便利店老大不在话下,关键就是7-11能否在保持高毛利的同时进行规模化制胜,一旦7-11形成规模,对于其他便利店即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对手。

  全家:稳步前行

  中国的便利店爱“扎堆”,在上海最为明显。目前,上海本土的便利店中联华集团所有的快客便利店规模最大,拥有1300家门店,在上海便利店的全部销售收入中占25%。

  但是,快客也面临着亚洲其他强大竞争对手的威胁,特别是全家。2004年,“康师傅”携手全家便利在内地的首家便利店开张,布局中国市场7年后,现已开始扭亏为盈,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外资便利公司,但由于一直强调自营,全家的发展速度并不很迅猛。不过,目前全家也开始加速拓展脚步,沿着长江三角洲扩张,首先将进军南京与杭州。

  值得注意的是,全家加速中国业务扩张速度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其老对手7-11的迅速扩张。1927年创始于美国的连锁便利店7-11在国内的经营者,也正是顶新的老对手——统一集团。现在,两个公司的高管团队都在充分利用在其他海外市场修炼的专业能力来发展业务,而这些专业能力有可能成为上海便利店行业的王牌。尽管扎根上海便利店已久,但是不可否认,7-11的发力给全家便利带来的压力还真不是一点两点的。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