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华堂可以算是中国GMS业态(超市+百货)的鼻祖,10多年前的华堂定位是中高端的卖场,解决了全北京消费的问题,但是现在的华堂是社区型的购物中心,其商业定位不断往下走。而中国的零售是从最早的社区超市、标超一直往高走,现在开起了Shopping Mall。
“这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在反差形成的过程中,在华的日资零售企业并无创新,而是一味地复制其固定模式。”陈立平指出:“但是在中国市场上,没有永远能复制下去的企业,必须要时时刻刻创新,包括创新业态,创新管理。”
当然,日系零售也有很多创新的机会,包括精细化管理、整个零售人员管理、培训都有一个很完整的体系。但有国内某零售企业高层指出:“思维模式应该是问题的根本,在有序和无序的问题上,在整个大环境上,日系零售并没有和中国国内市场的发展与时俱进。”
该高层表示:“中国零售业在20多年的时间内,走了欧美发达国家六七十年的过程,这就注定了中国市场没有那么多的规矩,是一个相对无序的市场,想在一个相对无序的市场来建立一个有序的体系是不现实的,反而野蛮式的发展为外资零售的发展开了‘一剂良药’”。
天时地利人不和
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占天时地利之优势,按理说,日系零售早该在中国市场上大有作为,但目前的现实似乎与既定目标相去甚远。
对此,松村润一坦言:“日本零售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本土化做得不好,这基本上是所有的日系企业,包括零售企业的通病。”
据了解,华堂在北京开第二家、第三家之间经过了两到三年的调整。华堂在中国开了第三家店的时候,才发展了第一个中方的副店长,而华堂的店长都是清一色日本人,直到近两年,由于人手不够,才陆陆续续培养出几个中方的店长。
而在中国本土人才的选用和信任程度上,家乐福就“地道”得多。虽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漏洞,但是不可否认,家乐福还是发展得很快,毕竟这是一个以规模取胜的企业。
可华堂成功培养出来的那些中方店长和副店长,现在很多都跳槽到别的企业任职副总这类的职位。据华堂内部人士透露:这和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员工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很多日资企业在没有给中方的员工一个很好职业规划的同时,也没有给员工涨薪以激励其积极性,目前,华堂的薪水在业内比较低,这也其是留不住人的原因。
留不住中国本土人才,日方许多高层也不屑于去海外学习,持有近乎自负的傲慢,长此以往,日系零售在中国的前景有多明朗,业界只有静观其变。
对于家乐福、沃尔玛,静冈产业大学的教授柯丽华的感情很复杂:“在日本本土的零售业市场,也有很多外资进入,但大部分都失败了。家乐福已经黯然退出,沃尔玛也成为了西友百货的子公司,且销售平平,目前外资零售企业在日本几乎竞争不了日本本土企业。”
柯丽华的疑惑是:“为什么在中国,日系零售却因长时间的‘水土不服’而遭遇着中国式尴尬,在内外夹击的道路上彷徨?”
一位业内人士的提议是,日本零售企业应该进修家乐福和沃尔玛的本土化,尤其是管理者的本土化。此外,包括在文化、人才运用、管理风格、市场运作上,都应该愈加本土化。他认为,日本企业有很强的生命力,只要找到一个本土化快速发展的模式,长远来看,日本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会有更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