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5月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美仑美奂国粹精品,民族艺术铁肩承担
——专访北京京剧院李恩杰院长(一)
浓茶小罐

  北京京剧院李恩杰院长。

  记者戏剧具有传唱历史、记录时代的特征,京剧作为一种戏剧曲种,它经过几百多年的传承与创新,到了现代具有什么样的历史特征?在它的舞台上,又记录了怎样的今日时代?

  李院长:戏剧与历史的息息相关,我觉得那是它天生的特征。我觉得我们今天传承和保护京剧艺术的任务,最主要的目的是在保护咱们的历史。保护京剧实际上是因为京剧是承载着浓厚民族文化的载体,如果从它的时代性来说,我觉得今天京剧作为一种历史的手段来把新的内容赋予它,是我们弘扬和传承京剧的需要。

  记者:等于是一块活化石。

  李院长:这个活化石,如果完全把它变成新时代的,我认为那也不是我们要追求的。

  记者:还是要保持化石的历史性?

  李院长:对。让它成为具有历史特征的,或者应该分成两个部分:比如说现代性。这是京剧一个新的形式。在现代性的探索上怎么样保持京剧自身的特征?形成京剧真正的本质特征,在现代性这样的新的京剧形式上进行。

  记者:我记得您有拍过新的京剧,像新时代的孔繁森等等。

  李院长:应该说大家对这个戏是比较认可的。北京京剧院后来新拍的除了《孔繁森》以外,文化大革命八个样板戏中,我们有《红灯记》,《沙家浜》,都是北京京剧院的戏。在《孔繁森》之后我们还拍了《黄金树》,反映边远山区的优秀青年教师,扎根边远山区,立足于基础教育。今年我们准备拍宋庆龄,现在正在拍。是记载1927年在宋美龄准备嫁给蒋介石的时候,宋庆龄当时的态度。从这个戏的基本架构上,是写姐妹情,姐俩处的特别好,宋美龄从小到美国上学,宋庆龄带着她,姐妹俩有点不能说相依为命,也是姐妹情深。当宋庆龄嫁给孙中山的时候,全家都反对,因为孙的年龄比较大,当时孙中山处于非常危险的生存环境中,但是宋庆龄坚决要嫁给孙中山,最后只有宋美龄理解姐姐,支持姐姐的选择。但是反过来宋美龄选择蒋介石的时候,蒋介石那时候肯定是国家元首了,作为宋美龄来说,嫁给蒋介石意味着新一代的国母啊,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妹妹跟姐姐那么好,求姐姐同意,宋庆龄就坚决的没有同意,导致最后之间感情的破裂。最后的结果,除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共同抗日她们见过面,走到过一起,一直到死,姐俩都没有见面,宋庆龄在临终前特别想见宋美龄一面,宋美龄由于政治环境没有成功。宋庆龄去世的时候,咱们的民革中央(宋庆龄是民革中央的主席),以民革中央的名义给宋美龄发去了唁电,那时候宋美龄在美国身体还行,宋美龄拿到了这个唁电,据说是一言未发,那就是感情上太深了。

  这个东西,在继承和传承当中,我们要赋予它新的意义。用这个传统的艺术形式,从形式上,比如说京剧的新颖性、京剧的程式,怎么样在新的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形势中我们去体现它?说京剧做的跟话剧一样了?恐怕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要追求京剧的本质特征,赋予它新的时代的内容,去打动现代的观众,我觉得这个是你刚才提到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事,在这方面任务十分艰巨。艰巨在哪呢?今天的京剧已经不是大众的艺术了,我们去代表今天的时代,需要得到观众的认可,我们怎么换一个角度让我们的观众,让我们的大众去关心京剧,去看京剧,喜欢是一个方面,另外把它作为民族的艺术、民族文化,作为责任,来保护它。京剧工作者和大众要结合起来。我觉得作为任何一个传统的文化都需要这样的氛围。

  记者:今日时代文化多样性,信息高速发展,对于文化生活的选择也具有多样性。接下来80后90后一代,我们怎么把他从网络跟前、网游跟前,从电影院和电视机跟前拽到我们京剧院,来听我们小剧场的历史大戏《宋庆龄》呢?

  李院长:我觉得是整个民族对于保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角度,从整个社会去培养。前几天和宣传部陈部长一起同几个年轻演员交谈,我说从整个社会,要把京剧作为我们民族的代表艺术来考虑,比如说外国的首脑来了,或者重要客人来了,招待他们看歌舞?不是不行,但是你应该首先想到让他看京剧,把它放在这个位置上--这是必修课,那是选修课。我觉得应该给它这样的地位,这是整个社会给它的,而不是靠京剧人自己给它的,京剧人自己在这研究怎么演,怎么排。整个社会要给它氛围,要重视。这是第一。第二,培养、宣传。怎么培养?现在院里准备成立一个演出培训中心,我们有三个演出团和演出培训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进校园、下社区,培养学校的学生,搞一些京剧特色的学校,成立一些业余剧团,让这些人通过这种方式深入到下一代。比如说我这次搞青年演员擂台赛,我们请了100位观众做评委,每场有10-15位观众来给演员打分,并且在邀请的评委当中要有30%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

  记者:这是不是要求更高了,它要求京剧的现代性和娱乐性、可观性更强?

  李院长:我们要有意识地吸引这些年轻观众。现在我们在大学里面,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喜欢上京剧。我到京剧院以后曾经谈过一个问题,要把京剧做到京剧圈以外去,我意思就是说票友算一个圈子,我要想办法让京剧圈以外的人关心京剧。我的主要想法要形成一种责任,看京剧是每一个关心京剧、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因为这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刚才我们说到一些做法和我们现在的一些想法,当然创作出好的剧目来,把传统的经典的东西演绎好,这也是我们的手段。

  今年,我准备6月份启动,现在正在策划,准备搞一个三架马车。比如说最好的演员、12个经典剧目,搞一个巡演,这个巡演包括国内外各个城市,各个地区,这件事我现在就打算先在北大启动。北大非常有民族情节。另外现在北大学生对京剧的关注程度我感觉也非常高,传统文化在那个地方很有他们的色彩。我感觉北大人责任感更强,因为他是北大人,他关心民族和传统文化,有一种使命感。所以我们买票的人很多,所以我把12出北京京剧的传统经典剧目排好了,连续演,让它产生辐射作用。

  记者:刚才您提到,您在北大这样的中国顶尖高等院校做文化辐射,又在社区里深入民间,到今天京剧到底算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李院长:如果从大众和精英这个角度来说,文化有它的两重性。文化一方面它作为人们娱乐和生活需要,为文化艺术单位向社会提供的消遣产品,更具有大众性。我们今天作为京剧艺术来说,我们更多的是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层面上是在利用各种方式,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这里面包括我们去充分的展示它的娱乐功能,所以刚才我谈到看京剧应该形成一种责任,因为它已经不是今天的大众文化了,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有喜欢京剧的,但是一个小众,所以我们京剧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相对于一些艺术来说,我们有固定的观众群,但是这个观众群就是你说的精英文化,太小了。光靠这些没有办法使我们的京剧艺术在全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向大众去发展,这个发展如果说你真的让他把所有的人都因为看京剧去取代其它的娱乐,这个层面上去PK我认为PK不过人家。从这个角度看京剧是因为对京剧的熟悉,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但是光精英也不行。这是综合的手段,所以我们在自己的圈子里,在戏迷层面上我们把基础牢牢的抓上去。让他这个群体逐步扩大,但是要求很高,更多地要拓展京剧本身一定娱乐性,有一些锻炼,让大家耳熟能详做工作,这样我们去教育去普及,争取有更多的人,通过不同方式来关心。

  (未完待续)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