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贷后管理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控制贷款风险、防止不良贷款发生的重要一环。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贷后管理存在一定的重贷轻管、重放轻收的现象,部分信贷人员对贷后检查流于形式、走过场、应付差事,无法真实反映贷户经营状况,贷后管理形同虚设,这都是信用社业务发展“致命”弱点。对此,笔者从多年从事贷后管理经验来看,搞好贷后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转变经营理念
在金融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金融机构常常更加注重贷前、贷时的服务和营销,而忽视从贷后管理的服务中来实现金融产品的营销和扩张,以巩固原有阵地,挖掘潜在的新客户。
工作中,我们应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工作,转化为贷前、贷时、贷后对客户的全程服务,特别是树立把贷后管理工作时的检查监督过程,转换为贷后服务过程的贷款管理理念,用优质高效的贷后服务来控制化解潜在风险,培育、引导潜在优质客户。
这一理念和服务的转变,将使贷后管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从贷款发放到安全收回的保障性作用,各种金融产品被优质客户接受的最好营销作用。贷后管理也将成为提升客户对信用社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主要方式,树立信用社良好口碑和传播信用社形象的最好途径的作用。
调查检查两岗分离
农信社贷款的借款人多居农村且散而广,贷款调查存在工作多而繁、路远面广、费劲费时等实际困难。我们应结合实际,将贷后检查岗从信贷管理部门中分离出来,划分到审计部门,使贷后检查从信贷调查岗分离出来独立操作,形成“你调查、我检查”的岗位监督制约效力,让“桌面调查”无处藏身,有利于重新核实贷款调查报告,并及时落实相应的整改、保全措施,保证贷款调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检查岗人员本着对信用社负责、对客户负责、对同志负责的态度,实行贷款双线管理,从而在更大程度上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提高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
贷后检查有“三化”
由于贷款行业不同,企业的生命周期、资产结构、经营风险点也不尽相同。为便于操作,提高工作质量,在实施贷后检查时,应针对不同行业,实行检查内容表格化、数据指标化和要求差异化。对房地产建筑业、商品流通业、制造业、农业等进行行业分类,应用不同的检查表格,各有侧重地获取借款人各种财务数据和其他相关经营信息,对借款人的评价和风险度测定尽量用数字和指标来说明。推行贷后检查的数据化、表格化、差异化,让信贷员工作目标更明确,从而减轻信贷人员工作压力,有利于贷后管理的规范操作,避免走回头路,促进对借款人的综合评价更合理,检查结论对贷款回收或后续贷款更有参考价值。再者,由于检查对象不同,数据来源各有差别,还要促使信贷员认真尽职工作,从而杜绝贷后检查中普遍存在的走形式现象。
把握重点对象
从目前的社会环境及信用社信贷结构来看,信贷人员应特别加强对以下几种贷款的贷后管理:
首先,要加强规模以上客户的管理。往往这些企业从表面看财务制度健全,生产经营正常,在贷前都没有瑕疵,但最终还是变成了不良贷款,信用社在近几年的经营中有着深刻的教训。细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由于信贷人员本身业务素质不全面,难以掌握这类企业的动态信息。有的信贷人员错误认为,只要这类企业能按时还本付息、贷款正常周转,就不需要贷后检查,贷后跟踪检查工作只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因而不深入借款户了解掌握实际情况,而是坐在办公室,根据借款人单方面提供的经营情况及财务报表编造贷后检查材料。但正常还本付息并不能说明企业现状一切正常。假如企业拆东墙补西墙;企业财务报表的数据有明显前后不连续,明显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或减少资产;企业法人代表、股东出现重大异常,贷款并不是用经营性资金来还本付息,就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因此,决不能放松对这类企业的贷后管理,在管理上更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入企业了解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和预见借款人将会出现影响贷款到期偿还的风险。
其次,要加强对房地产抵押的贷后管理。有些信贷员认为贷款提供房地产作抵押就可以“高枕无忧”,贷后管理不必过于认真,这种认识非常危险。贷户生产经营是动态的,风险变数很多,即使贷款提供由房地产抵押的贷款也面临着种种风险,往往贷前调查和贷款投放时是一个好贷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有些企业内部法人或股东的变动,被抵押房地产价值的起伏,都随时可能造成贷款风险的产生。所以,对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贷后管理也不能丝毫放松。
最后,要加强不良贷款的管理。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营管理机制的转换,人员调动频繁,有的信贷人员认为承担管理责任的贷款与己无关,出现重自身责任贷款轻管理责任贷款现象,特别对一些逾期的管理责任贷款不顾不问,由此错过最佳清收时机,最后造成此类贷款清收后损失较大。对此,信用社应有切合实际的管理办法,将逾期贷款的管理视同正常贷款一样,对超过一定额度的管理责任贷款和不良贷款,也应与大额贷款授信一样实行定期上报分析,力争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