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控规模、保支农、调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涉农贷款增速、增量和占比呈逐年递增之势。涉农贷款风险大、营销成本高,这使得涉农信贷更成为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高发区”。如何防控涉农贷款风险,成为当下农村信用社需要思考的问题。
由于自然灾害或贷款承载主体出现意外造成的信贷风险,对信用社来说是不可控风险。而对于信用社自身可以预见并能够避免的涉农贷款风险,则需要从信用环境、内控制度和信贷从业人员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严格防控。
建设信用环境
信用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个部门的参与和努力。农村信用社更要从自身出发,全面开展信用环境创建工作。
一是明确信用等级评定程序,实行民主评议制,即首先由客户向信用社提出书面申请,说明自己近三年来的信用情况和家庭经济情况,根据自身条件申报信用等级;信用社接到客户申请书后,由包片信贷员逐户调查核定,填好调查摸底表,拟定信用等级;最后以村为单位,由信用社会同村干部、村组长、群众代表组成民主评议小组,综合客户情况和信贷员调查摸底情况,最终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
二是抓好贷后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资金需求,结合农户家庭财产、经济状况、个人信用变化情况,客观、公正地进行农户资信状况年检,根据农户发展情况调整信用等级。
三是狠抓评级授信,规范信用体系。结合实际制订出相对统一、便于操作的农户信用等级标准,杜绝个别地方降低标准,滥评乱放。
四是打击逃债行为,净化信用环境。对陈欠贷款、有钱不还的赖债户、钉子户依法请求法院强制执行或起诉。对有不良贷款记录的失信户,取消对其授信,不予贷款支持。加强与人民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及时通报信用建设的措施及实施效应,共享客户的信用信息,联合制裁恶意逃废债的企业、赖账户,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失信约束机制;加强与政府部门、司法、公安部门联系沟通,以支持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依法打击企业和个人逃废、悬空金融债务的行为。
建设内控制度
以“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为信贷风险新防线,强化贷款的全流程管理,逐步建立涉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严把涉农贷款投放关,坚持先授信后用信、不授信不贷款的原则,按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要求,注重贷前调查,尤其关注借款人真实用途,加强第一还款来源的调查分析,考核其还款实力,提高新增贷款到期收回率。
第二,强化贷款管理,坚持审贷分离和分级审批制度,对审批范围内的贷款实行分级监控。进一步落实贷款第一责任人和贷款损失责任追究制,真正建立“包放包收、奖罚挂钩”的管理制度。
第三,加大对贷款五级分类的监控力度。严格按照五级分类认定程序和标准,做好分类认定工作,及时提出预警信息。
第四,加稽核检查工作力度,重点检查涉农贷款“三查”工作的合规性。
第五,切实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不断优化贷款质量。对责任主体的职责、责任认定、处理等进一步明确,对不按规定程序发放贷款等违反信贷管理制度的行为,按照规定从严查处,决不能心慈手软、姑息迁就。真正体现“三分放贷、七分管理”的管控原则,以此防范、控制涉农贷款产生风险。
强化人本管理
有一支什么样的信贷队伍就决定着有什么样的信贷资产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是做好信贷管理工作的核心。农村信用社要全方位树立以人为本信贷管理新理念,培养和任用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良、廉洁奉公,尤其信贷职业道德品质高的信贷员队伍。
一是加强信贷员工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从党和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金融法规,信贷的有关制度和原则等各方面加强学习,促进政治素质提高;另一方面,加强道德素质培养,培训信贷人员遵纪守法、清正廉洁,严格按信贷操作规程发放贷款,变事后风险为事前控制。
二是加强信贷人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断丰富个人综合知识面,提高业务受理、办理能力,克服经验不足,知识面狭窄的弊端。
三是开展不同层面的培训,提高信贷人员合规经营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对信贷业务人员一年至少全面培训2次以上,并且平时要不断地开展一些以会代训活动,培训他们如何识别交易的真实性,材料的可靠性。把握手续的合规性、管理的规范性,将严格信贷操作程序作为第一要务,务必在业务操作中按程序操作,强化全员责任意识、风险意识,不折不扣地执行信贷管理制度,全面提高风险防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