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银监会近日发布的《银监会2010年报》显示,去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其中,中行、建行、农行等8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幅均在20%以上。从利润结构上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入构成的3个主要部分,其中净利息收入贡献率达66%,中间业务收益占整体收益不到20%。年报公布的数字并没有得到多少鲜花和掌声,相反,值得质疑的地方却有很多:内地银行业利润的高速增长并不意味着其盈利能力的增强以及管理服务水平的提高,而是利率管制政策下的坐收渔利,是垄断结的果。
首先从净利息收入上来看,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入达到8991亿元,其中净利息收入贡献率达66%,这样的骄人业绩主要有两个支撑,一方面是保护利率下的垄断利润增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利润,依赖的主要是国家利率管制,或者说叫利率保护,这种利率保护实质上是国家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政策安排,这种政策就是目前央行制定的高存贷利差政策。目前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约在3.8%左右,而发达国家只有1%至2%的利润空间。8991亿元的巨额利润是怎么来的,说白了就是老百姓以非常低的利息把钱存到银行(负利率状态),然后银行以极高的利息贷给政府、企业或者个人,有点像市场上的强买强卖,低价购进高价售出,把老百姓的存款收益和企业的生产收益拿走,成了自己的利润。所谓开什么样的花,必然结什么样的果,既然种下的是保护政策的种子,结出的也自然不是市场化的果实。另一方面是反复依靠各类再融资渠道的规模扩张。如果放贷缺钱了怎么办,很简单,通过股市融资、定向增发、发债、高息揽储等方式,来解决资金来源的压力,走的仍是一条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规模扩张之路,与央行的货币政策方向南辕北辙的行径,恐怕也不会走得太远。
此外,占比不到20%的中间业务收入,也不是那么令客户心服口服。因为,这些所谓的中间业务收入大部分是把原先就不收费也不应该收费的项目硬性变为收费项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称,目前银行提供的服务项目超过3000种,随之而来的是收费项目激增,如今大大小小的收费项目,已经超过750种,许多没有听说过的类似查询费、年费、账户管理费等收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收费价格上也是想涨就涨,根本不会征求消费者的意见,不会顾及普通老百姓的感受,商业银行在银行收费上的垄断让消费者吃尽了苦头。
如果说,没有了这些保护性措施,结果又会怎样?以利率市场化为例,如果推行了利率市场化,将会急剧压缩商业银行利润空间。对此,专家做了测算,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后,将会收窄利差和息差水平。从利差方面看,放开管制后存款利率可能上升约1.5个百分点,相应利差水平将由当前约2.8%下降至约1.3%,这对我国银行的利润收入将形成巨大挑战。从息差方面看,按照息差下降至1.2%测算,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下降约35%,按照2010年的利润水平,净利润只有5745亿元;按照息差下降至0.7%测算,净利润下降约50%,按照2010年的利润水平,净利润只有4495亿元。同样,去掉银行业的垄断色彩,银行收费也不再是那样随心所欲,其中间业务收入也必将大受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央行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银行业依靠信贷规模急速扩张所支撑起的盈利增长模式能否持续?未来房地产信贷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暗藏的风险,是否会影响到商业银行业的竞争力,这些都值得商业银行认真考虑!
“利率管制下的高利润是内地银行和国外银行最大的区别”,这应该不是只一句褒奖的话。我国银行业经过多年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从经营运行上看,仍没有摆脱规模扩张为主和依赖于传统的存贷利差业务模式。而这种模式之所以难以得到改变,除了商业银行自身因素影响外,经济环境也给其提供了靠山,政策保护和垄断可以使其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得到可观的收益。但应该清醒的是,试图通过政府政策为银行提供保护伞,永远出不了有竞争实力的银行。在中国银行业已经开放的今天,国外银行早已虎视眈眈,伺机抢夺市场,如此“母鸡保护小鸡”般过度保护国内银行业,只能养成商业银行的惰性和依赖症,只会使国内银行失掉原本就很脆弱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