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3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让农民不搬家就享受城市生活

张 涛

  随着目前我国城镇化的推进,现有大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口大量涌向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为代表的一线、二线城市,使得这些城市的人口远远超过其可容纳的限度,加上医疗、教育、交通和住房等一系列公共产品和服务没有及时跟上,导致了就医难、上学难、交通难、住房难等系列问题,不仅大幅拉高了居民的生活成本、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指数,还累积了大量社会负面问题和矛盾冲突,很多城市人口饱和、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已非常突出,其接纳新增人口和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已很有限,无法在短期内吸收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居住和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武汉中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爱群,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独到的目光审视着当前国内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他认为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我国大多数城市建设几乎都沿用“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城市与城市之间缺乏差异化,各自的地域特色和区域优势得不到发挥,因此有必要把农村城镇作为该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来建设和发展,与所在区域的大中城市实现功能配套,在交通、工业、信息、科技、环保、物流、新能源等各个方面高度协调,充分互动,实现产业互补,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最终实现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集镇和谐协调发展。同时,要合理引导农村剩余人口向中心城市、卫星城市、集镇的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业人口,促进耕地集约化,扩大农户的经营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将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互补互融。

  汪爱群认为目前各级政府为进城的农村人口提供了一些基础的公共服务和投入,但总体来说力度还不够,需要逐步改变目前简单、粗放、以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来控制、压缩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在引导农村人口就近、就地转移,为农村城镇化匹配相应人口规模和人力资源的同时,要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所在城镇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交通、电力、饮水等与当地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民权等关键领域,并在合理的集镇规划、改造和建设中,为农村直接配套建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变农村的社会管理方式、生态生活环境,建设产业带,实施多个方面的服务项目改善,最终让农民不搬家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现代化生活。

  作为一个企业的董事长,特别是自己经营的超市承接着农村经济与城市服务的纽带作用,汪爱群经常下基层、走市场,在他的眼里仅依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来推动农村建设是不现实的,他提出必须立足本地优势条件,注重发展城乡关联产业,培育农村特色产业,打造一条或多条连接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互相依存、互为补充,从而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市场与当地城镇化建设相联系,在壮大城镇经济实力的同时,增强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反哺效应。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