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3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对症下药 开出农金政策良方

杜弘林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甚至没有出现过一次“农村金融”这个词组。但是,在“‘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等方面的论述中,仍大量蕴含着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信息。

  较之以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在发展农村金融的表述更加细化,是在对农村金融充分“把脉”的前提下提出的清晰、准确的政策指引。

  指引一:深化金融企业改革

  “继续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金融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副行长刘士余认为,对于促进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十一五”期间,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形成,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各项业务迅速发展,风险状况明显改善,经营效益持续好转,支农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增强。农村信用社正向着现代金融企业的方向稳步迈进。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中产权清晰是其首要条件。目前,一些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仍存在着财务无法重组、债务没有彻底清算等种种现实,因此,距离实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有一定的距离。

  在此种现实情况下,就更要求农信社把市场化、股份制作为坚定不移的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之路,把农村信用社改革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本质要求的现代银行企业。

  同时,要积极借鉴现代企业有效的、多样化的法人治理形态,确保科学决策、高效执行和有效管控风险,稳步推进以实现股东利益为最终治理模式的改革。此外,还应充分发挥各类资本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从而主动借助资本市场去实现银行机构的资本增值,加快股份制改造的进程。

  指引二:涉农贷款高调增长

  “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

  央行于3月4日公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0》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11.7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1%,比2007年末增长92.4%。

  得益于中央对“三农”工作连续性的政策支持,以及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3年时间,我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占比几乎翻番。

  但是央行最新发布的《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农村贷款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农户贷款增速低于同期住户贷款。2010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村镇银行和财务公司农村贷款本外币余额9.80万亿元,同比增长31.5%,比上年同期低2.7个百分点,高出同期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11.9个百分点;农户贷款本外币余额2.60万亿元,同比增长29.4%,比上年同期低3.4个百分点,比同期住户贷款增速低8.3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贷款本外币余额2.30万亿元,同比增长18.3%,比上年同期低7.0个百分点,低于同期本外币各项贷款增速1.4个百分点。

  在今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宏观形势下,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普遍吃紧。此时,“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去年”的提法,对于以涉农贷款为主营业务的农信社而言,可谓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指引三:督促发展农业保险

  “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近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屡次强调“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今年则对“如何上位”农业保险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引:强调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农村巨灾分散机制”。

  大范围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巨大损失,是普通商业保险难以承受的;目前我国还未出台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制度性安排欠缺;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险深度都比较低,巨灾灾害单起事件的保险最高覆盖面不到3%,远低于30%的世界平均水平。这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面临“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的窘境,也造成了农业风险部分由商业性金融机构“买单”的既成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涉农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的发展。

  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培育则表示: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和巨灾保险再保险,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促进支农贷款、增加农业投资,对于建立适合“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