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又至,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于本周拉开了帷幕。回望过去几年,“三农”问题始终是“两会”热点,而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信社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得到了很多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其中,帮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减负”,是众多呼声中的焦点之一。
在“减负”呼声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农信社的历史包袱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曾有政协委员建议,国家可参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剥离做法,成立类似资产管理公司性质的实体,有效处置农信社不良资产,或把乡村两级拖欠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纳入财政预算,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的方式,逐年予以偿还,为其“减负”。
也有人大代表建议,帮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减负”,还可降低农信社产权改制门槛。有代表认为,农信社县级法人产权改制方面的门槛较高,鉴于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的现状,可以考虑采取“宽进严管”的策略。即:降低准入门槛,让基本符合标准的农村信用社先组建成农合行或农商行,然后限定一个期限让其达到相应监管标准。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法律规定,有关部门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一直比照《商业银行法》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信社的业务发展、影响了农信社的改革步伐。
在“两会”中,有代表、委员建议,在深化农信社改革中尽快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法》作为配套措施,对农信社的性质、地位、法人治理结构、组织形式、行为规范、权利和义务及其社会各方面的民事关系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防止超经济权利过度介入影响农信社经营管理,保障农信社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将农信社置于法律预先确定的框架中,不仅可以使相关的利益主体知悉法律法规,也可降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两会”更具特殊意义。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两会”所确定的宏观、产业政策,将直接影响到全年乃至今后几年的经济发展,也将对农村金融机构今后的改革与发展起到指引作用。
我们期待,在“两会”中能听到更多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出的呼吁!
我们期待,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能获得更多支持!
我们期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能轻装上阵,在支农路上走得更快、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