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3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 发展新型服农企业
——福江农业发展公司发展侧记
本报记者 武朋涛 通讯员 宋启国

  福江农业发展公司是贵州省福泉市供销合作社的一家社有企业,集食用菌、蔬果产、供、销于一体。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年利税实现300万元,年利润实现100万元,年解决当地农民就业100人以上,增加农民收入200万元以上,在服农、扶农、富农方面成绩显著,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福江农业发展公司是如何成为当地一家新型服农企业的?

  抓机遇 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

  福江农业发展公司的前身福泉市农业服务公司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 50年来福泉市农业服务公司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福泉市有着良好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条件,除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还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福泉市黄丝镇江边的布依寨,绿茵环绕,空气新鲜,依山傍水,附近无工厂污染,土质、水质好,属天然环保生产基地。作为一家传统服农的企业,福泉市农业服务公司主要经营化肥、农药、农膜、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这些传统服务项目已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为了促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三农”,该公司不再固守传统的农资供销业务,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2008年,福泉市农业服务公司更名为福江农业发展公司,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公司+基地+配送中心+网点+专业合作社”的方式,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创办了食用菌、蔬果示范基地,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公司引进食用菌、猕猴桃、各种反季节水果等品种在基地开展种植,精细管理、精心培育;生产加工方面引进一系列高科技农业生产技术,积极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公司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销售额随之大幅度提升。较好的经济效益不仅激发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坚定了公司整体推进、规模化发展的信心。

  建基地 搭桥企业和农户

  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2010年,在福泉市供销合作社的积极组织和支持下,福江农业发展公司和其他单位一起先后到四川、山东、福建、贵州等处实地考察学习,取经归来,经过反复论证,结合本市气候条件、企业综合实力,决定在省级新农村建设点黄丝江边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福江农业发展公司采用土地流转的方式、“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高标准温室塑料大棚300个,建成厂房、加工房3000平方米,建成办公房3600平方米,完成沟渠、喷灌、滴灌等设施建设,共计投资600多万元。基地先期种植了100亩,整个基地项目边建设、边生产,通过持续投入、精细管理、精心培育,基地从100亩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亩。其中,食用菌生产基地200亩,种植有10多个品种,年生产量约900吨;种植露天精品猕猴桃250亩;生产反季节草莓50亩;夏季套种西瓜100亩。基地吸纳了100余名附近的农民在此工作,每人每天收入50-70元,对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抓好生产、销售环节工作,福江农业发展公司采取从市社系统抽调人员、从社会上招聘人才的办法,引进专业人才负责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和培训农户;为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公司积极与当地市场对接联合,与网络媒体联系,构建市场平台,为产品的市场销售提供保障。

  随着基地的发展,公司顺应市场,把基地打造成为“现代化、高科技、观光、餐饮、文化”五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公司制定和实施农业标准技术操作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优势,按照“分车间生产、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方式加强管理。同时,为系列农产品注册了“福江牌”商标,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形象和影响力。

  筹资金 强大企业筋骨

  基地项目建设投资较大,企业自筹了300多万元,但仍有很大缺口。公司通过向福泉市农办等部门申报项目,争取到项目资金近200万元。在项目资金的保证下,公司积极整合各环节资源,形成产业链和产业化的有机体,将自己打造成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公司领办组建了蔬菜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实行统一采购农业生产资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安全质量标准、统一品牌、统一产品收购、加工及销售。公司逐步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打开国内外大市场。

  福江农业发展公司牢记供销合作社为“三农”服务宗旨,紧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增强服农、扶农、富农能力。在前期的助推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投产经营、产品销售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福泉市委市政府又拟定投入250万元资金,由公司承担再扩基地建设。公司将全面抓好“福江牌”系列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打出品牌,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使之成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富民兴市的新型农业产业。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