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性天气造成的国内外粮价上涨,让我国以食品价格为核心的CPI体系面临更大的压力。
新年第一个月的通胀形势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5.1%。
农历大年三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今年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是稳定物价。实现这个目标,粮食是基础。同时要求做好抗旱工作,保证粮食生产。
2月10日,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强调稳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是管理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粮价乃百价之基”,很多国家的事实证明,农产品的涨价很可能只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序曲”。“南冻北旱”的灾害性天气,使得通胀形势分外严峻。随着一系列扶植粮食生产、稳定粮价措施的出台,政府保证粮食生产、稳定通胀预期的决心随之显现。
这不仅是一场保粮价稳定的战争,更是一场防控通胀的“攻坚战”。
通胀压力之下,大年初六出台的加息政策、上周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均被不少机构及专家解读为管理通胀预期、防止通胀恶化的重磅政策。
不过,根据目前形势来看,此次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货币层面的政策仍然没有放松的趋势,仍将继续回归稳健。有业内人士预计,今年至少还有两次加息,货币紧缩的政策取向在上半年难有改变。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2011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达到23%左右,“3月份仍将有至少1次的准备金上调,到二季度,特别是下半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才会下降。但再次加息则可能需要到第二季度。”
他预测认为,随着一系列加息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调控效果会越来越明显,届时可以降低频率。
可以预见的是,管理通胀预期之路,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