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的亘古史话绵延千年,时至今日却遭受到了严重挑战。日前,来自国土部门的消息称,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到重金属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而这些粮食足以每年多养活4000多万人,同样,如果这些粮食流入市场,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包括华东在内的全国六个地区10%左右的市售大米样品镉超标。镉是一种重金属,长期积累将对人体的骨骼、肾脏造成危害。如果说“镉米事件”一度让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在坊间徘徊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云南个旧市农田遭受锡砷等重金属污染的一份采访调查,则用血淋淋的实例在为身患重疾的土地做着无声的控诉。
我们有理由确保18亿亩耕地不再缩水,但我们是否有信心让这些农田不再受人为污染?这些被严重污染的农田已不仅是民众能否温饱的贫富问题,更是关乎民众生命健康的沉重社会话题。
当我们看到甘肃徽县水阳乡因冶炼企业排污不达标致使百名儿童铅中毒、看到云南个旧市因被遗弃的砷金属四散蔓延从而催生出“癌症村”以及淮河上百公里的污染团、贵州的氟中毒,接连频出的环境污染事件,就像一枚枚重磅炸弹,几乎震碎了民众心中本来美好的“发展”梦。
去年,来自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的统计材料称,因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增长,我国生态环境每年“折损”近万亿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曾经撰文指出:根据较为现实的估测,环境污染继续以现在的速度发展的话,每年环境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将高达国民收入的13%。换言之,自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积累的经济成就因环境恶化将全部抵销。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遭遇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突如其来的天灾摧毁了家园,也冲垮了上游废弃的尾砂坝,导致下游万余亩农田有害元素超标,最高超标246倍,农作物基本绝收,临近的刁江100多公里河段的鱼虾绝迹,沿河地区全部污染。直到2004年,仍有60%的农田寸草不生,成为荒漠,刁江下游的河池市长老乡多年来报名应征入伍的青年,竟没有一个能通过体检关。曾有调研专家估算,“毒水”将经刁江进入珠江水系,整个珠三角都将因此遭殃,污染会很快蔓延至百万亩土地,影响过亿人口,修复年限超过百年。
我们不能忽视经济发展带来的瞩目成就,但任何一项经济发展政策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尤其不能以牺牲民众的生命健康为代价。
确保18亿亩红线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一纸规定,也不能简单地对影响耕地土壤结构的污染源一刀切断,更不能因此而陷入“经济发展”的恐慌之中。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破除了片面的“唯发展”论调,坚持把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我们才能理直气壮地为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