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2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拓展经营思路 创新发展模式


  破解“三农”问题,离不开金融支持。如何顺应世界潮流,解决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找到农村金融供求对接的有效机制和途径,最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道路,是当前破解“三农”难题、助推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命题。经过了十多年的探索,对该问题,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形成了一些具有借鉴意义的实践体会。

  从农村金融的发展趋势和需求方面来看,满足中国农村有效需求和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加快农村金融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助推城乡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同等便利的现代金融服务。一是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与现代金融市场联结的信息化网络。要按照安全性、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相统一的原则,展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把现代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成熟的银行电子化技术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殊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客户服务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系统。二是要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电子银行等各类现代金融业务。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平台,展开系统的电子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三是要依托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依托信息化手段,使农信社有效的客户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组织行为管理建立在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提升农村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

  在不断推广提升小额信贷的基础上,适应农村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趋势,不断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近年来,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秉承“信用为本、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适应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趋势,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金融产品。一是在全国率先试点推广并全面提升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二是在推广小额农贷基础上,利用信贷手段,借助基层组织力量,与宣传部门联合开展了创评“文明信用农户”活动,对文明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的信贷支持和服务。三是创新推出了各类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通过发掘各类信用资源,把贷款受益各方组织起来建立信用共同体,农信社提供授信贷款,构建了“信用合作+专业合作”的新型信贷模式,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题。四是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大力创新担保方式、降低信贷门槛、实行优惠利率,支持了一大批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五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农民住房贷款,有效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建房资金不足难题。六是积极配合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开办了林权抵押贷款,有效解决了林农和林业企业融资难题,惠及60多万林农和林业企业。七是积极创新开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及其他助学贷款,帮助数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八是适应全民创业热潮,推出了“双带致富”贷款、“青年创业贷款”等业务品种,适应了全民创业不同层次的资金需要,有力支持了城乡居民创业致富。

  大力推进双层经营模式,建立和优化省级管理和服务平台,形成与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有效对接机制。应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江西省农村信用社着力实行“双层经营模式”:一层是适应大量非正规金融需求的小额信贷业务模式。通过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小额农贷管理办法,落实责、权、利明晰的绩效挂钩方法,建立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小额农贷工作机制,形成标准化的小额农贷操作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大量分散农户非正规化的金融需求。另一层是通过创新多种担保和保证方式,满足农业产业化和县域经济中较大数额的信贷需求。借鉴现代金融企业的项目管理方式和风险管控办法,对农村较大数额的贷款需求进行严格的授信调查和审贷分离,建立完善的贷款审查机制和贷后管理机制,严格按照规范的流程操作。同时,通过建立和做强省级管理和服务平台,来解决中小银行金融机构在拓展业务过程中的缺陷和矛盾,使中小银行能与大市场对接,全面增强中小银行金融机构规范化服务能力、产品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规模化经营能力。自省级联社承担起对辖内农信社的行业管理和区域服务平台职能后,在完善结算网络、教育培训、统一规制、文化建设等很多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解决了社区性中小银行机构与开放性需求和现代金融大市场对接的众多矛盾,同时又保持了大银行不具备的经营自主、机制灵活等优势,形成了“县级法人+省级平台”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生态模式。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党委书记 理事长——肖四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