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46.59%,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城市化进程中的跃进化现象,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二是经营城市的冲动超越经济发展规律。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农村土地快速城市化,但进城农民却难享市民待遇。(2月14日《人民日报》)
告别黄土地,住进高楼大厦,是多少代农民的梦想。但农村土地快速城市化,进城农民难享市民待遇的城市化现实令人纠结。
除了直辖市、省会城市与少数经济发达、规模大的城市以外,普通地级市真有必要建设“国际大都市”吗?城市化急功近利,不仅缺乏财力支撑,也透支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有报道说,约有1/5的城镇建设存在诸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高尔夫球场”、“万亩基地”和“百里长廊”等政绩工程,其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负债。政府负债打造政绩工程,容易挤占民生投入,留下华而不实甚至烂尾的形象工程,造成政绩包袱。给城市发展、民生福祉造成伤害。从本质上讲,城市化应该是人的城市化,而不是土地的城市化,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
农村虽然相对落后,但土地承包权与房产毕竟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家园,土地承包权能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宅基地使用权能保障农民的基本住房问题。土地快速城市化,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政府固然可以获得大量土地出让金,但是如果进城的农民找不到可以有尊严生活的工作,没有配套的医疗、教育,那么,就不可能实现人的城市化,农村人也不可能真正意义上成为城市人。
尽管有消息说不少地方在闹用工荒,争抢农民工,但是用工荒多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文化水平较高,拥有一技之长的青年农民找工作相对容易。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就业技能、年龄偏大的农民来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如果进城农民就业技能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他们的就业前景并不容乐观。
农村城市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城市化进程只可稳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为了所谓“国际大都市”的虚名与政绩需要,拿农民的福祉冒险,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城市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