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年2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来信来论


  让压岁钱回归感恩本位

  2月9日《扬子晚报》 报道,南京网友“奉天壹号”在西祠胡同上发表一篇题为《90后女儿的压岁钱》的网帖。帖子中,网友“奉天壹号”称,自己的女儿今年只有16岁,从小到大所收的压岁钱,孩子都一分不少地装在一个大包里,每一张都记着一个名字:9岁时爷爷奶奶给的10元、姥爷姥姥给的50元,11岁时小舅妈给的20元……原来女儿是把所收的每笔压岁钱都标注起来。女儿曾告诉自己,在她的心里那压岁钱已经超出了钱的意义,它更是一笔记录感恩的账单。得到多少爱,加倍地去回报。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压岁钱作为一种情感记录员,忠实地记录着长辈对晚辈的衷心祝福和美好期望,记录着晚辈对长辈的感恩。金钱可能会缩水,而浓缩在压岁钱的爱,却会历久弥香,让孩子得到无尽的情感满足,让长辈得到温暖和欣慰,非常宝贵。

  可放眼四周,将压岁钱回归到感情本位的孩子和家长有几位呢?在感情货币化、压岁钱相互攀比的今天,压岁钱的物质面孔得到了高度强化和硬化,而其中的祝福本位、感情本位却受到了遗忘。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人们多将金钱的数量当做了重要目标,相互攀比,拼命提高压岁钱额度。压岁钱应该具有的祝福成分相形之下少了很多。

  南京这位网友的女儿,应该值得表扬。她看重的不是钱,不是货币的堆积,而是金钱背后的长辈的爱。换言之,金钱也许是重要的,人们更应该看重它背后的精神内涵,让压岁钱回归纯朴和纯真本位。

  如今,外在的物质诱惑虽然多,但只要我们心怀感恩、怀抱忠诚,就一定能战胜所谓的物欲诱惑,让压岁钱和爆竹、春联,元宵、汤圆一样,投射出浓厚的文化价值和感情内涵,让自我得到和谐发展,让中国的过年文化得到积极弘扬。

(河南读者  雷泓霈)

  春晚的“草根情结”

  今年大年三十,“西单女孩”任月丽;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和深圳农民工万福街舞团等“草根明星”纷纷登台演出,使我们感觉到今年的央视春晚充满了朴实亲切的“草根情结”。

  尽管央视春晚越办越丰富,越办越人性化,但央视春晚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缺乏“草根情结”。非一般的有影响的人物和大腕儿们上不了央视春晚。这从源头上让央视春晚离平民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特别是央视春晚的政治性强而娱乐性少,让观众很难从央视春晚中寻找到自己的娱乐情结。央视春晚的收视力明显下降,导致北京、上海、安徽、山东、广东等多家卫视台不转播央视春晚。这种“揭竿而起”与央视春晚“分庭对抗”的现象,更多的表达的是一种观众需求。

  而今,“草根明星”登台演出,甚至连台词也“草根化”,能够让观众在央视春晚中找到“动情点”和“娱乐点”。如“西单女孩”说:“我一定会努力,让我爸妈为我骄傲,让全村父老为我骄傲。”完全是草根性语言,与平民百姓很贴近,能引起共鸣。

  当然,“草根明星”登台演出,绝对不是让每个人能够享受韵味的地道菜,虽有瑕疵之处,但它可以弥补央视春晚节目中生活底子的贫瘠,使观众在普天同庆的欢乐中感受到一种朴实无华的草根情怀。央视春晚这种大动作,与其说是一种新创意,倒不如说是希望以此来弥补观众对央视春晚“草根情结”饥渴难耐的渴望,以挽救越来越离观众很远的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其实,央视春晚的生存之道,正面临网络春晚的挑战,还不筑牢这种“救赎情”,而把“草根情结”仅仅当作恩赐给平民百姓的节日慰问品,而不在与平民百姓心与心的节日“交谈”、节日“对话”、节日“娱乐”、节日“互动”等方面下功夫,这样的“草根情结”,或许只是换个马甲而已,恐怕很难具备应有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湖北读者  易吕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