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易纲的第二部论文集,收录了他在2003-2009年期间写的主要论文。书中深刻探讨了当前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针对金额市场改革开放的逻辑等命题有着清晰的解读,反映出作者学术素养的丰厚,以及观察问题的前瞻性。作者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关切之心,尤为令人感动。
作者简介:
易纲,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2年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并获终身教职;1994年回国与林毅夫等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997年到中国人民银行工作;2007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009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在现代社会里,经济学家的研究理论受到了社会公共事务的启发,反过来,他们也在某种程度上辅佐政府制订有关国计民生的经济政策,从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先生就是我们这个社会领域里的一个观望者、说教者和思考者,他在《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里并没有空洞地说教,而是基于他常年从事经济领域的研究,对中国的经济形势进行的理论剖析,提出了不少清晰和理性的劝告和批评。
作为一门经世致用之学,经济学必须同时承担社会启蒙、体制设计与政策评价的双重作用,实现并保护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这应该是经济学家——一个社会经济领域里的说教者的“国民性”所在。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的实际,联系国情、民情,《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就有这样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
——摘自《人民日报》
许多论文集为出版而出版,充满了拼凑的痕迹,且收集在一起的文章写作时间跨度往往很大,阅读感受自然不佳。易纲教授的这本《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下称《思考录》),多少改变了此类成见。
《思考录》涉及的主题庞杂,全书由六大部分构成,分别阐述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汇率与利率、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逻辑、农村金融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以及研究方法论等问题。每一个部分聚焦的问题有所不同,但并不散乱,作者在着重探讨研究中国的经济、金融问题之余,更延伸到对许多公共事务的思考。
可以说,在这本论文集里,易纲聚焦的命题,正是当前中国经济、金融领域最为重要而现实的课题。研究、思考这些关键命题,既是一个官员的职责所在,也是一个学者的使命所在。从宏观经济到货币政策,从效率问题与公平问题,从农村金融到诸多公共议题,易纲关切的,是这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本书的体系结构展示了作者逻辑严谨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之上融入作者金融经济研究的具体方法与观点,见解深邃。
对具体民生问题从金融经济的角度进行理性、量化地分析思考;提出重视具体问题,如金融市场交易系统、支付清算系统、农村金融、小额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消费信贷等问题的解决而不要空谈理论。
书中的各篇论文也正是针对中国金融改革中的具体问题,深入分析其本质,并给出作者的解决方案,显示了务实而富有智慧的风范。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下,身处海量信息高速冲击的信息时代,对经济运行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总结研究,特别需要一种细密分析、缜密思考的静气,而本书就是这样一部能够让人静下心来,思考回味的著作。
——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