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应计贷款是指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也就是说贷款本金或利息,只要其中一项逾期90天没有收回,就算作是非应计贷款。而贷款风险分类办法中明文规定:“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180天的贷款,一般划入次级类。”因此,非应计贷款应大致等同于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非应计贷款对农信社降低不良贷款占比,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期,山东省惠民县农信联社通过对基层社调研发现,非应计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用社信贷人员普遍紧张且素质参差不齐,信贷人员质量、数量与当今业务发展不相匹配。
二是贷款三查制度履行不严,为以后贷款形成不良留下了风险隐患。部分信贷员发放贷款时调查不深入、审查不细致、贷后检查流于形式,给非应计贷款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三是贷款期限签订不合理,没有真正按贷款用途所需的周转时间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如贷款签订的期限较短,而资金周转期限较长,造成贷款到期贷户没有充足资金归还。
四是信用工程建设宣传不到位,客户掌握信息失真。通过外核发现个别农户不能正确理解贷款授信期限、实际贷款期限,误认为只要在授信期限内归 还贷款,就不是逾期贷款。
五是贷款交接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人调离、内退后,没能按照规定程序严格办理交接,责任认定不明确,以致管理出现“空档”。
针对当前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范非应计贷款的不断增加。
第一,形成配套的非应计贷款防范化解机制。目前信用社非应计贷款时点性反弹现象普遍存在,亟需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非应计贷款防范化解机制。一是明确责任,形成部门联动配合机制。对新形成的逾期贷款由业务部门牵头信用社负责催收化解,对新形成的非应计贷款由资产保全部门负责牵头相关社进行清收保全。通过明确权责、找准症结堵住新增不良贷款的口子。二是提前介入,建立预警机制。信用社要对逾期及非应计贷款建立专门的动态电子台账,逐笔进行梳理,找出形成原因,提高压降的针对性。同时对逾期的贷款在形成非应计以前“提前介入”,及时运用有效手段进行催收保全,防止贷款逾期时间过长形成非应计。可以借鉴部分信用社的做法,将贷款进一步细分为将要逾期贷款,已经逾期但未形成非应计贷款,已经形成非应计贷款。对将要逾期的部分贷款,充分利用信贷管理系统的预警功能,由信贷专柜逐户打印催收通知书,交客户经理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分别催收。对已经逾期的贷款,要弄清逾期原因,屡次上门催收不见效果且借款人有经济能力的要果断起诉,寻求依法保全。对存量非应计贷款应视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由资产保全部门及信用社视贷款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手段予以催收保全,借款人确属死亡破产的,尽快进入核销程序。三是分类施策,多措并举。信用社应根据辖内实际制定压降计划,并将压降计划分解到月、到旬、到周,明确压降目标。因欠息形成非应计贷款的利息收回应及时上门催本金、清利息,确保做到应收尽收。因计息方式不合理形成的非应计贷款,落实到会计主管、客户经理、营业柜员,限期调整合理计息方式,确保做到计息方式合理,较好的实现非应计贷款的快速压降。
第二,着力提升信贷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信贷人员的素质高低是决定信贷资产质量的第一因素。针对信贷队伍中部分客户经理素质不高,不能严格执行信贷管理基本制度,导致形成新的非应计贷款的,应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客户经理依法办贷、依法管贷等业务技能和职业素质,从根本上筑起抵御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
第三,把好贷款三查关口,源头上防控风险。信用社应做实信用工程建设及贷款三查工作,严防新增违规贷款。未把好新增贷款质量关是形成非应计贷款的主要原因。因此,信贷人员应把好贷前调查关,进行严格的贷前调查、审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做好评级授信工作,将贷款发放给确需贷款的优质客户,贷款发放后把好贷后检查关,随时掌握信贷风险的变化,及时调整贷款管理策略,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