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被列入央行今年的重点工作,这不仅意味着存款保险制度在酝酿多年之后或将破冰,也意味着,更多的市场化约束手段将成为监管部门的新调控工具。
央行在《2010金融稳定报告》中曾表示,未来包括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周期性不良贷款增加等宏观风险将会显著上升;但目前调控工具相对不足,为切实防范风险,应将宏观审慎管理纳入中国宏观调控及金融稳定政策工具组合,并抓紧建立相关制度,构建多样化和多层次金融体系,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等。
“宏观调控及金融稳定政策工具组合”中将增加的,不只是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利率市场化等其他市场化约束工具。
事实上,存款保险制度提上央行的议事日程,也正是为利率市场化铺路。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的盈利压力增大,业绩将出现分化,有可能造成部分银行的经营困难,甚至有个别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需要退出市场。在此情况下,保护储户利益是必要的制度安排。因此,利率市场化需要辅助制度,存款保险就是其中之一。
而建立金融机构退出机制也被认为是监管部门需要推出的市场约束新手段之一。
因为,“优胜劣汰”是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经营差的银行不破产,变相地保护落后,这也将成为造成银行经营软约束的一个重要原因。当个别金融机构经营不善而被淘汰时就应允许其破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可以使银行破产的负面效应降至最低。
“立足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金融机构的‘硬约束’和‘软约束’特征将逐渐明显。金融监管当局要将那些具备硬约束的金融机构培养成为竞争性市场的定价主体,而将财务软约束、‘病号型’或‘重病型’的机构逐渐排除出市场之外。”有专家如是指出。
根据国外经验,存款保险制度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能够将竞争加剧带来的金融损失分散,缓解震荡,起到“稳压器”的作用,有助于金融体系实施市场化运作,优胜劣汰,减少银行退出对金融、经济的不良影响。
而这些配套措施的推出加上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不仅将强化对存款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弥补监管资源的不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