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已成功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开始进入常规增长轨道,今后,相关领域改革将进一步加大力度,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将提速,为中长期经济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今年事故总量和事故死亡人数以及反映安全生产水平的一些综合性指标明显下降,标志着全国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但形势依然严峻,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需从根本上下手解决,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从不同层面加大工作力度。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会是安全生产质变的开篇之年。而主要的变化会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而推动安全生产发展。
经济增长转变 安全发展质变
经济快速增长,而增长方式落后,一直是安全生产形势不稳的重要原因。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高排放,低回报,低收益使经济损失之外,安全隐患也被放大并难控。资料显示,2004年煤炭产量19.5亿吨中,有安全保障能力的12亿吨,剩下7亿吨安全保障能力不足。此外 ,环境和资源已不能支撑这种落后的增长方式,必须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的素质上来。
不可忽视的是,粗放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安全生产要求不适应。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煤电油运持续紧张,一些地方和行业非法建设、非法生产、非法经营以及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现象屡禁不止,增大了安全生产的压力。仍然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安全生产的倾向,还没有按照国家的要求,把安全生产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从过度依赖出口、投资转变到更多依靠消费扩张,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转变到更多依靠服务业的发展,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潜在增长率逐步下降难以避免,因此落后产能的淘汰必将提速。做企业的势必要大力创新,增加科技含量,这样才能完成转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十六大提出,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改变偏重依靠行政手段的方法,逐步建立我国各行业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节能减排制度。
投入稳步加大 安全升级加快
我国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着长期投入不足的情况。国家于2005、2006年连续两年共计安排60亿元国债资金,带动了煤矿安全投入合计378亿元,其目的是把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欠账基本还清,但整体安全投入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煤矿、重化工企业,在技术进步、人才培养等方面较为突出。曾有不完全的统计数据显示,国有煤矿统计有505亿的安全欠账,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设备要淘汰。
我们要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就要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人的素质、依靠科技进步上来,而不是一味地增强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更不能靠人的生命去换取。企业是安全投资主体,要按规定从成本中列支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加强财务审计,确保专款专用。国家和地方要支持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要制定源头治本的经济政策,并严格依法执行。
10月27日,新华社授权刊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建议涉及到加快转变经济方式、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等我国社会发展多方面问题,共有12部分,共56条。建议第八部分“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第36条明确要求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技术创新迫切 人才培养提速
经过“十一五”的开拓建设,安全管理弱化、企业管理滑坡的问题得到很大改观。但同时应当指出的是,相关规程、标准与建立现代化企业安全管理的需要仍有差距,行业的重大技术攻关也有缺失,如煤矿瓦斯形成的机理、瓦斯防治手段、静电危害、高压井喷等许多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我国煤矿地质条件较差,井工矿占95%,露天矿太少。高瓦斯矿占46%,煤层容易自燃的占一半,条件比较恶劣。此外,我国是百年产煤大国,现在矿井的平均深度是420米,而且每年往下延伸20米,煤矿工人为此付出更多的劳动和艰辛。
技术进步需要人才的支撑,但是由于环境恶劣、安全性差、工资待遇低等一些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至于一些专业人才流失,尤其是煤矿,面临断层的危机,极大地影响了煤矿的安全生产。
所以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就显得日趋紧迫。《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七部分第28条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明确两个主体 提倡社会监督
文件、开会、检查无法杜绝事故的发生,监管不扎实、执法不严格、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现状如得不到本质解决,就无法实现长治久安。举例来说,今年以来河南省已连续发生7起重特大煤矿事故,其中有3起发生在省属骨干煤炭企业整合或兼并矿井,全省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如何加强兼并重组矿井的安全管理,又成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从根源上看,安全事故的发生与企业安全责任主体不到位有着必然的联系。对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保障制度普遍落实不到位,特别在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建章立制等方面,差距很大。“落实不下去,严不起来”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和企业的负责人,抓安全工作的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做表面文章,工作不到位,致使一些重大隐患长期得不到整改,各项安全措施得不到落实。
在明确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同时,另一个安全主体的作用将受到重视,即从业人员享有的安全生产权利。
职工有享受工伤保险的权利,有发生事故后求得赔偿的权利,这个方面工作正在加速。2010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修改工伤保险条例,条例还扩大了工伤认定的范围。对因工死亡一次性补助金给予大幅度提高,调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且打破了地区限制,实现全国“同命同价”。
在职工拥有补偿权的同时,知情权、批评权、检举权的落实将加大落实力度。职工还要有拒绝权,从业人员发现直接危及安全的,有权停止作业,采取应急措施,撤离作业场所。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待遇,或者解除其签订的劳动合同。
一直以来,我们都指责职工,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工人不懂得保护自己,即使知道有哪些不安全隐患。其实我们要看到,一是我们没有对矿工进行培训,他们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第二就是没有维权的机构,工会维权首先是维护人的生命权,可惜很多的民营企业没有工会。第三是工人文化素质、安全素养没有专门机构进行培训。只有通过培训、职业教育,提高工人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形成“我要安全”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
其次还要注重社会监督的作用。公民、各个法人单位、工会、各种社会组织都要关心安全。一是公民要有安全的知情权和举报权,对任何一个企业的不安全行为有权利举报、有权利知情。全社会去关心、关注安全,也是社会的进步。二是用工会和其它群众组织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将维护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各级工会组织要把维护职工生命安全的权益作为重点,当然,所有企业都应当建立工会。此外,聘请群众安全监督员或组织相关群众监督组织的作法值得推广。三是接受媒体监督。通过媒体的力量来推动安全生产工作的稳定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