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12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合作 农村题材影视不可或缺的现代元素

谢昱航

  出生于农村,每每看到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愫产生,亲切,怀念,共鸣,还寄托着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在农民那里是受欢迎的──反映他们的生活,表现他们的情感和生活诉求,他们没有理由不欢迎。很大一部分在农村出生、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人,对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都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所以,我认为,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应该有很大的市场。

  然而,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日趋繁荣的文化市场中,并没有相应的份量。除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外来妹》、《希望的田野》、《刘老根》、《插树岭》、《乡村爱情》等反复播放外,新作品并不多见。而农村题材的影视作品,又大多出自赵本山班子,给人感觉,如果没有赵本山影视阵营挺着,农村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就难得一见了。这并不是作者本人的独家判断,在一次影视作品研讨会上,艺术家和业内专家们形成一个共识:现实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在当下所占的比重明显过少。

  引用专家的观点,农村题材影视作品之所以不繁盛,与“三农”一度在经济生活和舆论上处于弱势的大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农村题材影视的创作环节有关,由于整体创作积极性不高,导致创作的深度不够,难出新意新品,缺乏现代元素,不能很好地吸引广大公众。

  遍观近几年比较受欢迎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可以发现它们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影视作品小品化。主要演员往往是活跃在小品界的笑星,如赵本山、范伟、潘长江、郭达、小沈阳等;剧本结构体现出明显的小品式,有意增加嬉笑怒骂的喜剧氛围;语言明显带着小品的特色,最为突出的是诙谐俏皮的东北土话,“忽悠”等东北词都已流行大江南北了。小品化影视作品给观众带来了不少欢乐,也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法宝。但是一味地走小品化的路线,过于突出喜剧效果,难免让作品反映生活停留于表层,深度和厚重度不够,从而在很大程式度上制约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发展空间。

  也有人指出,近年来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内容重复单一:《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和《刘老根》致富思路都是开度假山庄,旅游致富,结局也都是皆大欢喜;《圣水湖畔》就是“克隆版”的《刘老根》,剧情、演员甚至人物性格也很相像。还有人指出,不少农村题材影视作品,人物形象一味追求土味,带有庸俗化的色彩,电视上的是没完没了的打斗、哭泣、斤斤计较、争风吃醋……

  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只有在创作上突破,才能有更好更多的作品,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突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作者必须深入反映农村真实生活,表现农村的时代特点,体现农民生产和生活中的现代需求。

  什么是农村的时代特点,什么是农民的现代需求?答案有很多,有一个不能忽视,那就是农民合作。现阶段,农民的专业合作,已成为农民的迫切需要。当然,合作不只是现时代农民的需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随着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农民的合作需求比之前表现得更加突出,已成为一个时代特征。

  然而,现在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对农民合作鲜有涉及。从赵本山的《刘老根》,到潘长江的《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到最近播出的《玫瑰园里的老少爷们》,对农村发展经济、农民发家致富的方式表达,都还是能人办公司,村民参股,所看到的生产组织,还只是公司企业,全然见不到农民合作社的影子。

  农村题材影视作品的这种缺陷,反映了在作品创作者的头脑中,还没有农民合作这根弦,意识不到农民合作在“三农”中的重要意义。这表明,创作者对农村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往的感知中,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农村概念,真正认识农村,仍沿用过时的眼光来看待和描写走向现代化的农村和农民。这一切的背后,是创作者脱离现代农村生活,没有扎根深入农村,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发现新问题、新趋势。

  随着“三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农村文化的繁荣不但有强劲的需求,也有了较强的后盾。包括农村题材影视在内的农村题材文艺作品,理应抓住这一机会,拓展自己发展空间。而能否做到这一步,恐怕还是取决于作品创作者自己。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