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而立之年喝上了茶,于今古稀,四十春秋,茶喝了很多,也悟出了些许饮茶的哲学。
饮茶蕴涵着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法。我的心脏不好。从前,每天清晨灌下一大碗泡饭,然后骑车赶路,拾级登楼,进了办公室,胸闷肚胀,气急脸白,好一阵才缓过神来。后来琢磨着,这可能是因为身子在瞬间从静态到动态,以及消化与运动两方面争夺供血而心脏不堪重负的缘故。于是就试着调整自己的生活程序,一早空腹出门,到了学校泡一杯茶喝下,上完第一节课,感到心平气顺,肠胃清爽,才有滋有味地咽下三片面包,觉得舒服惬意。这样多少年如一日,大家就送我一个“老三片”的诨号。即便退休赋闲,我还用着早上“先茶后餐”的养生之法。而晚上就寝之前,我也要啜一盅清茶荡涤脏腑,等到隐隐有点饿了,便钻进被窝,轻松入眠,远离梦魇。从理论上说,早晨空腹和夜间睡前是不宜喝茶的,但各人情况有所不同,总该因人制宜而不能千篇一律吧。此外,还有因时制宜的一招。根据红茶性暖、绿茶性凉和人的胃喜暖畏寒的讲法,每年冬至开始,我就沏红茶,清明过后,冲绿茶。总之,饮茶有道,然无定法。我的饮茶之道是:理论作指导,实际更重要,跟着感觉走,自己搞一套。
饮茶包含着物质与精神的辩证法。我的生活比较简单,不烟不酒,也不饕餮,比“一箪食、一瓢饮”好不了太多,但是对茶情有独钟,执着追求香茗好茶。当然,万元的天价御品是不敢问津的,也没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旷达,但上百的茶还是想尝试一回,林林总总的“茶海”还是想神游一番。这与高尔夫、奔驰相比,也只是一种“纳米”消费。一句话,就是物有所求,但要量力而行--存在决定意识嘛。再换个角度,譬如有朋自远方来,捎上一罐中国名茶,一沏之下,那飘逸在屋宇中的香气,渗透在齿颊间的甘味,一如我们民族淳朴谦和温文尔雅的气质,便有一种真挚的民族情和爱国心在胸中升腾起来。又比如到江西浙江旅游时,看见茶工以手代勺在铁锅里炒茶,望着一片碧绿,闻着一阵清香,心抚着茶工那满掌的胼胝,油然而生同情和敬重之意。所有这些,使我觉得茶的物产成了茶的文化。这大概就是物质变精神吧。
饮茶演示着生命和命运的辩证法。从营养学的原则来看,用沸水泡茶是不可取的,因为那样会损失茶叶中的维生素C等营养。但我却我行我素,非得拿冒着白汽的开水来冲茶不可,否则就不能品味茶叶的芬芳馥郁。既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维生素与茶香不能两全,那就舍“维”求“香”。V.C.能以水果蔬菜补充,可醇厚醉人的茶香呢?用沸水泡茶还教人想起“浮生若茶”的比喻:我们的生命就是一撮茶叶,而命运就是一壶沏茶的水。茶叶用温水冲沏,它们只是在水面漂浮嬉戏,没有丝丝香气逸出;而同样的茶叶,经过沸水一次又一次的冲泡,就会释放它的缕缕清馨。躲避风雨贪图安逸的人,平庸怯懦碌碌无为;栉风沐雨历尽沧桑的人,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打击,才会溢出他们生命的脉脉清香,显示他们有意义的人生价值。
茶中有我的生活,茶中有我的情趣,茶中有我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