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和银监会联手推出了《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考核办法》),意在鼓励金融机构把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县域,以加大支农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毫无疑问,《考核办法》中所给出的激励政策,对县域信贷资金投放量的增长将起到一个良好的助推作用。因为,根据该办法,如若一金融机构“达标”,既可享受到来自央行方面提供的货币政策奖励,诸如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再贷款利率优惠,还可享受到来自银监部门的监管政策奖励,包括优先获批新设分支机构和开办新业务的申请等。
但值得考虑的是,要想满足农村的有效信贷需求,需要提高的,不是信贷资金的“投放量”,而是真正能够留在农村的、用于农村的信贷资金“总量”。
中小学的数学课本里有这样一种类型题:一个蓄水池,有两个管道,一个管道向水池内注水,一个管道向外排水。问:多久水池里的水会满。答案,同时取决于“注”和“排”两者速度的快慢。
以此题来类比目前农村金融信贷资金流动情况,似乎并不为过。
近年来,国家连出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放,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满足农村的正常金融服务需求,日前这一《考核办法》的出台,目的也是如此。然而,就在部分金融机构在鼓励声中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注入农村”的同时,大量的农村资金却也在通过一条条“排水管道”流出农村。
有调查指出,“排水管道”无外乎有以下几种:其一,是存贷比较低的邮储银行,目前,邮储银行全行资产总规模超过3.1万亿元,居全国银行业第七位。其中,吸收的居民储蓄存款达到2.7万亿元,居全国银行业第五位;但与其庞大的负债业务相比,资产业务先天不足,各项贷款总额刚超过6600亿,存贷比不到25%。其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营业网点在农村往往是存多贷少,成了农村资金外流的一条重要渠道,有数据显示,2009年,在浙江某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只占当年新增存款的10%,其余均被抽往大城市;其三,是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将吸收的部分资金用于非农领域,“农转非”现象突出。
因此,要想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切实提高金融支农的效果,除了要鼓励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投入农村以外,还需要国家出台更多配套措施,下大力气从根源上设法“堵”住农村资金外流的“排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