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中国银行业迎来了一场另类的“革命”——被称为“超级网银”的央行第二代支付清算系统宣告正式上线。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关于超级网银的话题迅速成为银行业届最热门的话题。针对由“超级网银”引发的支付结算变革、网银技术的下一步发展策略等问题的讨论甚至纷争,充斥着银行界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超级网银”引发的这场市场喧嚣中,却鲜见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声音。在这场足以引起业界沸腾的技术型变革面前,农村信用社集体失语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恐怕是农村信用社网络科技发展严重滞后的尴尬现实。
在网络科技发展的舞台上,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尽情表演相对应,农村信用社只是一个孤独的旁观者。
笔者在此讨论农村信用社网银科技发展的话题,无意去揶揄农村信用社暂时性的发展滞后,这是毫无意义的。但正视农村信用社系统网络科技发展滞后的现实,探讨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而寻找加快发展脚步的对策,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农村信用社系统在网银科技发展方面的落后,既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也有着不可否认的诸多现实制约因素。谈及农信社的发展,历史的羁绊是一个绝对不能回避的原因。曾经混乱的管理体制、长期性从事的政策性支农任务、沉重的历史包袱……诸此种种,可以说今天的农村信用社完全是从一个历史泥潭中挣脱出来的,整体发展的低起点决定了农信社在网络科技发展方面的滞后。但历史原因不能总是作为农信社发展道路上的万能挡箭牌。在新一轮改革中崛起的农信社,正在逐步摆脱历史的“阴影”,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现在,已经有能力而且必须进行战略性的考虑,而关于网银科技的发展正是一个不可绕过的课题。
除了历史原因,体制原因则是当前制约农信社网银科技发展的更为现实的原因。当前,按照党中央对农信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坚持县级法人的独立地位,是一个不可动摇的改革原则。这样的制度安排,对于推进农信社的产权改革、采取灵活的经营方式以及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方面,都有着现实意义。但不可回避的是,这样的制度安排,也同样在客观上使得农信社处于一种分散的、“各自为战”的状态。缺少一个类似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总行级机构,因此,在一些类似网银科技发展的大型项目的开发、发展上,无法发挥群体的合力。
像网银发展这种具有全局性问题的解决,单靠一个县级农信社法人自行解决,难度可想而知。一则一个县级机构不可能储备足够的技术研发和后期维护的人才队伍,二则开发一套成熟的网银科技系统,其成本代价也是非常可观的一笔开销,县级农信社是否承担这样一笔成本开销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再者,即使部分实力较强的农信社有能力独立开发、维护网银系统,在这种“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下,大家都各自搞开发,这种模式造成的资源浪费,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首批通过央行技术测试的28家银行中,已然有5家农村商业银行入围,这本是值得欣喜的事情。然而,这些已经拥有成熟网银系统的机构在谈及开发、维护这样一套系统的成本时,无不坦言:成本比较高。对于县级金融机构而言,“以承担高成本为代价发展网银是否值得”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尽管没有全国性的总行级机构,但根据农信社改革的制度安排,目前全国农信社大部分都采用省级联社对全省农信社实施行业管理的模式。据了解,监管层在对省联社的职能定位上,更希望省联社能够在为基层法人“服务”上发挥主要作用。笔者认为,在网络科技开发这些大型项目上,恰恰应该是省联社发挥“服务”作用的时候。
如果由省级联社牵头开发统一的网银科技系统,不仅能够调集、整合全省的才人资源进行科技研发,也能够用一次性的成本投入解决全省农信社的网银科技建设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各地各自开发造成的成本浪费。
值得称道的是,目前全国不少省级联社已经或正在整合资源,进行网银科技研发,有消息称有部分省的全省统一的网银系统很快就要上线。这是值得欣喜的事情。但客观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农信社在科技方面的发展步伐仍显缓慢,发展的脚步依然需要加快。21世纪的银行竞争,首先就是科技竞争。对于谋求长远发展的农村信用社而言,按部就班式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因为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落下的距离实在太远。农信社必须从改革发展全局的角度,将包括网银科技在内的新型银行科技发展放在战略性的高度去认识、去推动,用超常规的发展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的发展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才能在精彩的发展舞台上,不再做孤独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