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现代连锁零售企业管理人员,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情况时,不能只限于对方的陈列方式和陈列位置,还要更深层次地去了解商品构成和价格分布,养成靠数据说话的习惯。只有掌握了“看门道”的技法,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部分,才有机会获胜。
价格带反衬市场宽度
商品价格带分析是零售商在做市场调研时经常使用的方法。它是在同类商品或一个商品类别中,研究商品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的差别。
商品价格带的宽度决定了其在零售门店中所对应的消费层次及数量。例如,毛巾品类中存在高中低档,对应三个消费层次。如果门店没有高档消费层次,那么准备高档毛巾就是错误的;或者没有准备有需求的高档品,就会失掉一个消费层。
对于供应商来说,价格带的宽度决定的是此类商品所对应的零售商层次及数量。价格带宽,能尽可能满足各种不同类型零售商需求,高中低档或组合或分级。
通常,在零售商的商品结构分析中,价格带分析能为市场调查提供有利的分析结果。
例如红葡萄酒,A终端有5个规格,分别是5元、10元、20元、30元、50元;B终端也有5个规格,分别是8元、10元、15元、20元、30元。经过价格带对比后我们发现:
A终端的价格带(5元至50元)比B终端(8元至30元)要宽。
如果供应商的红酒价格在10元左右,那么在A、B两个终端都会面临较强的竞争,而如果你拥有5元以下或者50元以上的商品,就可能争取到另外的市场空间。
上例中,如果你在5元左右首先切入,比如备有3个单品的小规格葡萄酒,来满足某些顾客想喝酒又不想大喝时的需求;同时再切入15元左右价位,如在其附近增加4个左右的单品,来满足两口之家或两人日常性喝酒需求时,30元/瓶的葡萄酒则作为日常性消费,品项数不可拉大,可控制在1至2个单品,满足家庭聚会。
如此,便勾画出了超市对葡萄酒的基本需求。超市采购会根据自己店面的定位选择商品,高档超市可能增加非日常性酒的种类,折扣店可能针对日常性消费(大家庭大喝时)备齐低价位区品种。
寻找品类中的价格点
那么,怎样才能准确掌握价格带分析方法呢?
零售商在进行商品价格带分析时,很关键的一步是确定品类的商品价格区域和价格点,然后决定出品类的商品定位,以及应当引入和删除哪些商品。这一点,需要管理者分步骤进行实际操作。
第一步,选择分析对象,其对象要求为所供应商品中的某个小分类;
第二步,展开商品品类中的单品信息(比如酱油),罗列出其销售价格;
第三步,归纳该品类中单品的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进而确定品类目前的价格带(该小类商品销售价格的上限与下限范围)分布情况;
第四步,判断其价格区(价格带中陈列量比较多且价格线比较集中的区域);
第五步,确定商品品类的价格点(即对于供应商的某类商品而言,最容易被客户接受的价格或价位),确定价格点以后,备齐在此点价位左右的商品,给客户以商品丰富,价格便宜的印象。
价格带分析方法必须遵从品类管理的原则,不可跨越品类将所有商品放在一起比较,因为不同分类的商品不具有可比性。所以,价格带本质上针对的是小分类。也就是说,没有品类管理的概念,就不会有价格带分析。不管是以商品进行分类,还是以价格档次、客户层、客户数,客单价或是其他标准来进行分类,使用价格带分析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管理问题的某一项指标。
事实上,价格带分析不仅仅和单品价格有关,它需要与品类、品牌、终端位置、季节、促销联动等等其他数据和手段结合起来分析。我们之所以把价格带作为一项分析指标,是因为价格带的存在是客观的,我们只是希望供应商通过这种方法找到正确合理的价格体系,提供给零售终端相对畅销的商品。
当下零售商价格带调整
在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合作中,零售商的价格带是供应商非常重视的一个环节。
现在超市竞争非常激烈,比较成熟的超市会有一整套供应商考核体系。除了通用的4P即商品、价格、渠道(陈列)和促销外,还增加了2P,就是人员和供应商。供应商体系已经被导入到整个超市营销体系当中来。在与供应商体系对接的过程中,零售商希望供应商提供的新品应尽可能符合超市的价格带需求。
零售商制定价格策略时,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和价格承受能力,以此为标准来制定相应的价格带。超市采购则在相应的价格带当中寻找产品。供应商所要做的,就是提供采购需要的超市价格带之中的一系列产品。
每个商超在价格带方面都有规定,如山姆会员店商品的价格带较窄,华润万家大卖场的价格带较宽,比如华润万家的大卖场的拖鞋价格带为9元至20元,在对商圈进行分析后发现,将价格带延伸到6元对商场的销售更会起促进作用。如果原有供应商不能满足这一点,寻找新的供应商补充价格带也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