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9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以人为本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张永政

  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人,做人的工作又是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前提,因此,以人为本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在思想上产生了共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出成效。

  当前在农信社股份制改造的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实际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一项长期性的政治任务。那么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便也就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摆在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面前,笔者拟就此结合实际工作谈些粗浅看法,愿与同仁共勉。

  深入实际了解人

  相互了解、互相理解是增进感情、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人有千面,树有千种,思想活动更是迥然有异。因此,只有相互了解才能摸清和掌握对方的思想动态、脾气秉性、喜恶爱好,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同志因人施教、因事而教、因时而宜。要避免传统的说教形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以往的一味说教的工作方式容易使人滋生反感和厌烦,产生逆反心理。不仅对思想政治工作起不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会给思想政治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带来不利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每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克服高高在上遥控指挥的弊病,必须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深入生活与基层员工打成一片,积极参与基层组织的有益活动,了解和掌握员工的思想动向和思想动态。为此,要深入基层仔细调查了解、细心观察掌握员工疾苦,倾听员工呼声。这样思想工作才能够不失去其根本和基础,取得员工的信任,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外部环境奠定基础。

  公平民主尊重人

  俗话说: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此话对于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无疑是至理名言。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以老大自居,态度傲慢,说话慢条斯理,办事漫不经心,对下级盛气凌人,板着面孔,呵斥责人,认为高人一等,自以为是,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最终将失去群众基础,降低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与群众的感情会逐渐疏远,群众不仅不敢与你讲真话,也不敢接近你,最后丢掉自己的工作阵地。

  只有你自觉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人格,摆正自己的位置,说话和颜悦色,态度和蔼,办事公平公正,处理问题合理合规,工作作风正派,将一碗水端平,群众才能相信你、接纳你,做你的知近人,乐于为你提供一些群众反映最大、最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你才能有针对性的去处理、去完成、去做好本职工作。因此,创造一个相互尊重、互相敬重的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环境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以诚相待信任人

  “诚实、守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诚实的反义词就是虚伪。具体体现在待人接物上要实在,说话要坦诚,平等对待每位同志。人心都是肉长的,人人都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心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要你为人诚实,对待同志态度诚恳,群众就会与你说话开诚布公,真实反映问题,你也便能掌握和了解到基层的第一手材料。反之,你“雷声大雨点小”不办真事,不做实事,对待上级唯命是从,对待下级呵呼斥责,有哪个群众愿意接近你?不能与群众以诚相待,对同志及群众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认为一切都不如自己的看法高明,这是一种愚人之见。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有这方面的长处,他有那方面的长处,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去比人家的短处,古语说: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骏马能历险,耕地不如牛。久而久之,群众就会敬你而远之,你在群众心目中也就没有位置,你不信任群众,群众也不会信任你,你也就失去了工作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成纸上谈兵的一句空话。只有“用人不疑”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信赖,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健康开展。

  关心体贴照顾人

  关心他人不仅是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也是作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如果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强输硬灌式的方式,不管群众是否愿意接受,不去关心群众疾苦,群众在工作、学习、生活上有了困难,你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去认真对待和解决,群众就会认为你官僚作风严重,官风习气太大。多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因为衣食住行问题是每位员工包括整个人类最基本最起码的心理和物质需求,只有满足群众这些最起码的生存物质需要,他们才能有精力有气力有追求地去工作,才能去考虑如何发展自己,才能对自己有所刺激和提高,才能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去开展工作。关心照顾、体贴员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员工的成长,二是员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遭雨送伞,遇雪送炭,这不仅是一种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关怀。遇到成功应给予关心、扶持和鼓励,遇到失败要给予指导、激励和鞭策,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后进学先进、后进赶先进、先进带后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及整体工作上水平、上档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