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盘活土地资产加快项目开发,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以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业绩。今年上半年,广西供销合作社系统已经投入了2.66亿元,完成了90个项目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新网工程”的建设。即使先后经历了特大旱灾和洪灾的袭击,上半年广西供销合作社依然以23.46%的增速向前推进,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广西区社主任胡德才告诉记者,广西供销合作社系统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小而散,设备简陋,经营单一,实力不强,下大力气抓好上档次、上规模的项目,符合广西的发展实际。
土地开发已形成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有经营性土地2万亩,评估价值37.74亿元,还有一大批设施简陋的门面、仓库、市场,有的长期闲置,未发挥应有的效益。针对这一现状,广西区社做出了总体规划,计划在2010—2012年间全系统将投入37.24亿元,兴建龙头企业项目484个。广西各级供销合作社兴起整合土地资源进行项目建设的热潮。
广西临桂县社投资2.1亿元兴建的32层的“桂福国际时代广场”已成为广西的样板工程;地处偏远大石山区的东兰社也引资7000万元对旧办公楼进行改造,将建成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大型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
身处革命老区的百色市社更是遍地开花:所属的右江区社投资800万元,兴建了5256平方米的综合商场;田阳县社自筹资金1090万元,分别将百育供销合作社、玉凤供销合作社闲置土地改造成为农产品交易市场,将那坡镇供销合作社闲置土地改建成为农贸市场;而平果县供销合作社自筹资金90万元,对新安供销合作社农贸市场进行改扩建设;田东县社则通过职工集资方式,开发建设县供销合作社商住楼、平马供销合作社商住楼、土产公司商住楼。
土地资源少的桂林市社则实施供销商贸城项目,获取政府低价划拨土地300亩,龙胜、永福、右江、田阳等县(区)社实施农资、农副产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也获取政府低价划拨土地700多亩。
广西区社则立足于现有的土地资产,对南宁市沙井农资物流园区、三个商住区、桂农牌复合肥技改等项目进行了前期论证和实施。
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当地“新网工程”建设。据了解,广西区系统上半年新建成项目总面积44.7万平方米,提高了连锁配送率。目前,全系统开展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已达25家,连锁、配送网点4097个,农资连锁销售总额8亿元,增长60%,开展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和配送业务的企业也达14家,连锁、配送网点增加到2439个,有的县社农村网点的覆盖率已达到100%。
包干责任稳步推进
面对各地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广西区社保持了冷静。为避免盲目上项目,广西区社要求各地不要照搬照套别人的经营内容,而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结合当地的城镇规划和当地的市场需求来确定经营内容,要寻找最优的切入点,抢占空白点和制高点,除日用消费品、农资、再生资源、烟花爆竹以外,还要延伸到农村需要量大但又没有专业市场的建材、机电商品等等。
为加快项目建设步伐,按照高标准、上档次、上水平的要求进行规划,8月3日广西区社组织了全区14个市社和主要县社领导赴广西百色社进行现场考察,并于8月4日在南宁市召开盘活土地资产、加快项目建设的交流推广会。
同时出台了“项目包干负责制”,要求从自治区到各县的供销合作社的每个领导,都要实行项目开发分片包干和主要项目包干责任制,指导和帮助所负责的片区搞好项目论证、总体规划、招商引资、申报资金及协调各方面等工作,对具体项目要明确具体的责任人、承办人。而且实行片区项目建设和重点建设项目的绩效考评,并将其作为考核市县社及区社处室领导政绩的内容之一。
加大对广西25个薄弱县供销合作社扶持的力度,要求区、市两级供销合作社对薄弱和空白县要给予高度重视,从发展规划、资金引进、协调当地政府等方面,帮扶一把,今后自治区本级安排的扶持资金要向薄弱县和空白县倾斜,各市对薄弱县和空白县也要分工包干负责,区社12个处室分别联系一个薄弱县和空白县。
投资主体多元化
尽管广西区社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进行项目开发需要的资金量相当巨大,对基础薄弱的广西区供销合作社无疑十分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广西区社提倡,对论证可行的土地开发项目,资金收入有困难的,在争取贷款的同时,要走联合开发的路子。
广西区社认为,当前市场开发、新兴城市和县、乡镇房地产开发是投资热点,要在对土地确权并进行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招商引资,共同开发。同时对于经营前景好的土地资产开发项目,要积极引导、鼓励供销合作社职工入股,通过职工入股,一方面解决资金紧缺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入股收益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而对一些好的大的项目,广西区社提倡首先考虑系统内部上下左右、跨区域的联合,特别是鼓励系统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县、乡镇投入开发;对一些缺乏土地资产、实力薄弱的市、县供销合作社,应参股到县乡下面联合开发,通过参股,一方面增强实力,另一方面加快县、乡供销合作社发展,将盘活土地资产与改善社属企业的资产状况结合起来,与社属企业的保值增值结合起来,与增强社属骨干企业的实力,做强主导行业结合起来,与增加社属企业职工的收入结合起来,实现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