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7月1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旭艺宝斋:尹一旭


  图为尹一旭和师傅吴忠明(左)、师公江建翔(中)合影。
  贵妃泥仿古壶(泡茶后的效果)。
  线韵壶。
  全手工玉粒壶。
  全手工石瓢壶。

  尹一旭,助理工艺美术师、优秀青年陶艺家。

  1986年出生于陶都宜兴丁蜀镇,自幼随父学习壶艺制作,对紫砂壶艺术有着较高的理解和领悟,基本功扎实。

  2000年随恩师吴忠明学艺,在恩师的精心指导下,所制作品追求传统,主要以光货为主,做工严谨,自然逼真,线条流畅。其工艺在“贵妃泥系列”紫砂上面得到显现,其中心月壶、平盖莲子壶、宫灯壶、潘壶还被八马茶业公司选为冲泡铁观音、大红袍等茶叶的专用壶。

  2004年随舅舅王春明指导下学习全手工技艺,在此期间,所制作作品给人日新月异的感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主要作品有全手工子冶石飘、洋桶、牛盖莲子等等。

  2007年创办“旭艺宝斋”,由顾绍培大师题字。

  2008年进入丁蜀镇成人陶校进修,学习工艺美术。

  一旭说壶

  中国宜兴的著名特产紫砂壶,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它以得天独厚的砂泥原料、巧夺天工的制壶工艺、别具一格的造型艺术及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极高实用和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而蜚声中外。

  据尹一旭介绍,紫砂壶不仅造型美观,而且还是专用于茗茶的茶具,有着特别优良的宜茶功能,茶不变色,泡茶不走味,冷热适应性强,沸水注入不胀裂,贮壶身又有良好的透气性,使用越久色泽越光润,“如珠似玉”。因此深得饮茶品茗君子的倾心喜爱。同时,紫砂壶又以造型的千姿百态,制作工艺的圆熟精湛,融实用和工艺于一体,享誉中外,成为公私藏家搜求的艺术珍品。 古往今来,人们多以使用和收藏宜兴紫砂壶为乐事。

  制作紫砂壶所用的泥料,具有极其良好的可塑性,性能之优异可以用来塑造一切壶式造型。另一方面砂壶的成型工艺完全采用手工制作,二者相契,如鱼得水,遂使壶式造型千变万化,几乎不受成型条条件的限制。对于历代艺壶陶人所创制的壶式,虽然不能作出全面的精确统计,但估计已不下千万种,紫砂泥料质地的优异和制作技艺精熟,既是构成紫砂壶造型层出不穷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使紫砂壶成为中国陶瓷器中独具工艺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奇葩”。

  在尹一旭记忆中,印象极深的是恩师讲解做“茄段一撩底”的要领:做茄段壶看似简单,不花功夫不努力绝对做不好,关键是做到底部要有千斤顶力,没有力度势必软塌。恩师说,简单的做不好,今后怎会做好更难的品种?比如“截盖”,口盖的严丝合缝,造型线条的一体完整,都要经过严格训练、细心体会、反复提高,方能得心应手。恩师要求对要领反复强调、准确把握,教导徒弟们要注重眼力和手法的训练贯通,领会精义之后的长期深入实践及发展,以形成风格。另外,恩师还要求对紫砂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泥原料的配方、各种器型的绘图造型,都要记笔记,写出心得体会。正是这些功、理相结合的训练,并辅以长期的取舍和积累,方能取得一定成绩。

  尹一旭认为,紫砂壶的养、用、藏相结合,这一点和许多名贵的乐器颇有相似之处,但是光藏不用、束之高阁是错误的,对紫砂壶而言,如果经常不用,就会风化、会掉沙、会变得非常的脆弱;反之,如果超负荷的使用,那也是错误的,这样不利于壶的合理保养,也不利于这件工艺品的世代传承。紫砂壶的制作工艺,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遗产属于你,也属于我,属于我们大家,值得大家共同珍惜。

(长  羽)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