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是我国较早实行水果“溯源”制度的地区之一。2003年,印台区果品质量追溯标准的认证工作实施,有了“身份证”的印台苹果实行了统一的质量管理标准,果品质量明显提高,并于2005年10月份通过了欧盟标准的认证,走出了国门。继印台之后,国内一些省份的个别地区或是个别水果品种也先后建立了产品追溯体系,2010年,这种“溯源”制度又走进了农产品批发市场。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水果“溯源”制度由于投入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等,存在短时间内无法大面积推广使用的问题。水果“溯源”制度在我国与其说是蓬勃兴起,不如说是正处在模本探索阶段。但毫无疑问,这种“溯源”制度让参与其中的经济实体受益良多,也将是我国水果提高品质、打造品牌、走向高端市场的必然选择。
新闻热点
“溯源”制踏入农产品批发市场
6月15日,在北京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新发地农产品中心里,来自美国、泰国、德国等10个国家的果品供应商经营的“水果直营店”正式营业,由于采取从产地直接到北京的直营模式,这些水果不仅比同类产品便宜了近一半,而且其包装上贴有记录“身份”的条形码。
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鹏翼介绍说,消费者不仅能够通过手机查询这些水果的身份,也可以在网站和超市安装的条码扫描系统上查询。
这套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共分为五部分,检测、追溯、预警、应急和电子交易。张鹏翼说,首先,新发地的工作人员会在水果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厂进行调查,统计水果的平均产量并登记种植者的相关信息,在此之后,这些水果将通过什么样的物流送到北京、由谁销售等等相关信息都会作为水果的“履历”被集中采集并建立档案和编码,分发给经销商,同时,将这些信息登入数据库入网。消费者购买到水果之后,就可以顺利查询了。
案例连线
18位编码帮海南水果验明正身
孙燕燕
近几年,海南水果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并成为很多人心中最甜美的“海南印象”。随着海南水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商贩将其它地方出产的香蕉、荔枝、西瓜等水果换个包装箱,打着“海南水果”的旗号对外销售。这些假冒的海南水果,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海南水果在消费者心中的良好形象。
由于缺乏相应的产品追溯体系,经过种种运输和销售环节,被运到市场上销售的水果无法“验明正身”。身份不明的尴尬状况,让海南水果“很受伤”。
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海南水果不再因为“身份不明”而受伤呢?2007年,海南省农业厅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为海南省农产品个体佩戴“身份证”,实现农产品个体识别管理。2008年4月开始试运行。
产品追溯体系,就是将消费者所关心的关于这个水果各种信息,如:具体的产地、生产企业、品牌、采摘时间、生产过程中投入品投放等录入产品质量追溯数据库当中,然后由系统自动生成一个18位编码。这个编码将被制作成为一个带有涂层的标识,被贴在相应的水果个体和包装箱上。消费者买到水果后,刮开涂层,登陆海南省热带水果质量追溯网站或是拨打12316,输入标识上的编码后,就可以得知关于这个水果的各种生产信息,系统还可以显示该编码的初次查询时间,如果不法商贩想用使用过的编码骗人,没门!如此一来,消费者买到的是不是正宗的海南水果,一查便知。
据介绍,“海南省热带水果质量追溯系统”的作用还不仅如此。一旦消费者吃到了问题水果,使用“身份证”立刻就可以追查出问题水果的生产者。消费者投诉后,“海南省热带水果质量追溯系统”一方面可以根据系统中录入的相关生产者详细的生产信息,迅速查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是环节,及时避免同类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水果“身份证”让问题负责人无法逃避责任,必须面对并解决问题。
海南省热带水果质量追溯系统运行当年,全省就有海南万钟公司、三亚海源实业、海南宝丰农业等11家企业加入,共有香蕉、木瓜、火龙果、芒果等10种热带水果带上电子 “身份证”,共有超过30万人次消费者进入系统进行质量查询。
金福山是澄迈县福山香蕉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品牌。现在这个品牌的香蕉不仅可以进入北京各大超市,而且成为不少集团客户消费者的首选。
农民生产的香蕉为何能够如此受欢迎?该合作社负责人郭庆军说,是因为金福山香蕉加入海南热带水果质量追溯系统,带着电子“身份证”闯市场,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进行生产信息查询,质量有保障。
深度调查
低端市场推而不行
本报记者 米雅娜
从2005年开始,王卫星的公权苹果专业合作社就开始实行农产品追溯制度,所有由他的合作社卖出的产品在包装箱上都要贴一张条码。消费者在特定的软件里输入条码信息,关于产品的产地、生产过程的信息就会一目了然。几年下来,追溯制度的实行,为合作社产品的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之所以能这样,缘于我们产品的高端定位,我们产品一般都在超市出售或者给各团体客户供货。”王卫星说,“刚开始我们也是为了打开高端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决定实行农产品追溯制度,这项制度从实践中来看,并没有在业界成为一种常态,很多时候还只是提高产品档次的方式,而追溯制度在很多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行有一定的难度。”
低价位与高成本的矛盾
王卫星以自己的实践,道出了农产品追溯制度在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而不行的尴尬。他说:“农产品追溯制度实行的前提是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而标准化生产对各项指标的要求会比较严格,拿我们合作社来说,我们所执行的标准要远高于国家标准,这样势必会造成生产者成本的增加,如果没有较高的销售价格或者是完善的制度约束,就没有哪个生产者会主动增加成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定位一般都不是很高端,国家对农产品追溯制度目前也还不是强制执行,所以追溯制度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还不是很多。”
“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淡薄也是这项制度在农产品批发市场没有大范围推广开的原因。”王卫星说,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价格仍是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而对品质的要求有时会让位于价格,这导致很多定位高端的农产品在一些定位低端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往往有价无市,即使有追溯,很多消费者在发生问题时,也不知道去投诉,不利于追溯制度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推行。
标准体系尚在完善
对于农产品追溯制度在实际中的执行情况,目前尚无准确的数据,但是综合相关媒体的报道,我们还是能看出其集中于高端市场的端倪。
根据新华网2010年5月27日的报道,泊头市庞龙果品有限公司、绿洲果品有限公司近日通过了国家“质量可追溯体系”专家组的验收。质量可追溯体系让农产品在生产、运输、销售等所有环节都有记录,这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最有效手段。而根据报道,这样的做法,在提升果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价格的翻番,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吸引国外定单的方式。可见追溯制度的实行目前还被看做是提升产品档次的方式,而不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
同样,农业产业化信息网2010年2006月24日《两项食品追溯国家标准通过审定》的消息显示:《农产品追溯要求水产品》、《农产品追溯要求果蔬》、《农产品追溯要求蜂蜜》、《农产品追溯要求茶叶》4项国家标准将于近期审定。《猪肉可追溯体系基本要求》、《农产品追溯要求乳制品》、《农产品追溯信息系统设计指南》、《肉与肉制品的射频识别(RFID)追溯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计划于2010年完成,加上此前已经完成的《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的通用原则和基本要求》、《饲料和食品链的可追溯性体系设计与实施指南》,我国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的标准体系正在完善当中。
话农点精
“溯源”制度:食品安全助力剂
春 天
近几年,我国的一些地区纷纷尝试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其最直接的目的无疑是力求在市场上打响农产品品牌。正是这种新型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的尝试,推动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走向规范。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国内也相继发生了苏丹红、毒豇豆等食品质量事件。实施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GMP(良好作业规范)等多种有效的控制食品安全的治理办法近些年纷纷被我国一些农产品企业引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些办法都主要针对加工环节进行控制,市场上还缺少将整个供给链连接起来的手段。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可以对整个供给链各个环节的产品信息进行跟踪与追溯,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有效地追踪到食品的源头,及时召回不合格产品,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对于消费者而言,意味着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对企业而言,可以借机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对政府而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但是,这样一个三赢之举,其全面推广目前仍面临两大“卡壳”因素。
要实现农产品质量真正的可追溯,就必须要破解生产、物流、销售三大环节的衔接难题。据了解,在部分率先尝试实行可追溯制度的城市,就曾因为不同部门“各自为政”而出现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可追溯信息平台不能对接的问题。破解此类难题,必须要完善法律法规,促成职能部门联手构建统一的可追溯信息平台,避免人为“割裂”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另外,我国农产品生产总体粗放、分散,企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够,生产过程难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从产品质量到市场准入都缺乏严格标准等,都是建立可追溯体系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难题。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追溯系统正在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应该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企业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到更多的企业,同时还应建立专门的农产品可追溯系统治理部门进行协调与治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餐桌上的每一样食物都将拥有自己的“身份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