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0年6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给农民秸秆的“甜头”

苌汪

  近年来,针对农民焚烧农作物秸秆已出现了很多批评和指责,也出现了很多建议和尝试。笔者认为,解决途径也许很多,但根本在于使农民自觉、主动地放弃焚烧。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产业链的打造,打好开端更关键——秸秆产业链的第一环节是什么?是农民!

  秸秆处理,首先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不管用哪种处理方式,要看能不能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目前,秸秆虽然已经被利用在多种途径上:火力发电、造纸造板、化肥还田,还有地方用在了制煤、食用菌培养,甚至酿酒。秸秆产业链拥有如此美好的前景,却长时间置身于专家、企业、政府与农民的“拉锯战”之中,为何?——没对农民的增收起明显作用,换句话说,产业链的开头就不牢靠。

  不妨打个比方:假设外地造板厂收购一吨秸秆的价格是100元,但一户农民所收的秸秆还不到一吨,除掉人工、运费,农民的增收额小得可怜。如果本地建立秸秆粉碎产业,那么,一吨秸秆的粉碎料作培养基种植食用菌,食用菌收成后卖了500元,农民的态度将如何?若发电厂的收购价为300元,且厂家负责到田地里收集,那么,岂有农民会“傻”到白白焚烧它的地步!因此,矛盾之源渐显明朗:一是秸秆回收利用的产业未形成规模;二是缺乏产业链下游的支持,像食用菌的固定销路成问题;三是运输困境,做到上门收购的企业廖廖无几。

  当今不少地方已经开始注重疏通资源出路,突出产业化带动了,实际上,还不够“刺激”——要刺激农民的积极性。如果真正做到哪里出现一个秸秆产业群,哪里农民就增收,则如专家所说,“农民是不会烧掉钞票的”。放眼国内,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正当雏形,此时抓好开端相当于奠定了产业链发展的基础,让农民稳妥地从秸秆资源利用上尝到甜头,以后不仅不用再去“堵”,“疏”起来亦是水到渠成的了。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