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供销合作社把基层社建设作为加快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强引擎”,截至目前,全市10个基层供销合作社拥有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8个,营业面积500平方米左右的商场13个;投资建办为农服务社(中心) 170个,覆盖了全市80%的行政村;参股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39个,其中,省、市级“四有”专业合作社示范社9个;合资创办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2个。包场、三和、三厂、正余等基层供销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双百强基层社。
海门市供销合作社多措并举加大资产改造力度,夯实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基础。一是因地制宜。按照基层供销合作社所处的区域位置、自身经济实力和现有资产状况,因地制宜、一社一策,合理布局、大胆投入,力争投资收益最大化。二是舍劣提优。有些基层供销合作社有好的改造项目,但资金缺乏,海门市供销合作社采取“弃小放劣留大提优”之策,通过出售边小闲置资产筹措改造资金,实现了资金向优势项目集中。三是联动开发。针对部分基层供销合作社土地资源和优质资产相对集中、地段区位优势相对较好的情况,市社统筹布局,实施整体联动改造,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资产收益,塑造供销形象。
为充分发挥基层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职能作用,海门市供销合作社把基层社发展与农民的需求紧密结合。一方面,依托基层供销合作社的组织、网络优势,依据各基层社自身的经济实力,通过独资建办、联合投资、招商引资、借资创办等多种形式,在全市建办了170个为农服务社(中心),基本形成了以便农、惠农为宗旨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引领发展,搭建合作富民平台。2007年,海门市供销合作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在系统内全面推进专业合作社建设。在海门市供销合作社的指导帮助下,海盛、羚棋两个生猪专业合作社获得了全国总社和国开办300多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启动了鹏翔循环农业生态园和生猪屠宰场项目建设,致富效应和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海门市原有21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发展不均衡,为农服务实力参差不齐。市社决定选择规模大、基础好、实力强、经营效益优、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基层社托管邻近基层社,同时吸纳被托管基层供销合作社区域范围内的各类为农服务组织,推动联合化、规模化发展。2009年,该社将21个基层供销合作社整合为10个,实现了优势资源整合和优质资产重组。目前,10个基层供销合作社有9个资产超千万、收入超百万,所有基层供销合作社都有一批高标准的三星级为农服务社(中心)和参股运作的专业合作社,7个基层供销合作社拥有省、市“四有”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通过改革,基层供销合作社区域分布更趋合理,资源配置更趋优化,规模实力显著增强,服务功能有效强化,为壮大实体、提升载体、发展联合体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海门市供销合作社制定落实了严密的管理制度,确保基层供销合作社高效运作、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强化了资产管理。建立健全了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对基层供销合作社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资产处置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拍卖拍租的方式,坚持集体讨论,阳光操作,有效地防止了资产、资金流失。二是强化了长效管理。把为农服务社、专业合作社、连锁网点的长效管理纳入基层供销合作社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巩固建办成果,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确保了为农服务组织和网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三是强化了目标管理。每年年终对各基层供销合作社全年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评议,并依据评议结果决定奖励等次,有效提高了基层供销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工作效能和工作积极性。
海门市供销合作全面推进基层供销合作社经营机制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部分基层社“三位一体”建设已初显成效。一是实体经营多元化拓展,各基层供销合作社通过投资入股、能人领办、合作经营等各种形式,广泛介入农业生态园、秸秆综合利用、生猪屠宰加工、规模种植养殖、冷物链等项目建设,9家基层供销合作社都有自己的涉农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二是载体建设质效化提升,要求各基层供销合作社注重实效,积极寻找有人气、有商机的农村区域中心位置,投资建办拥有自主产权的高标准为农服务社,打造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亮点和窗口,提高创效水平。三是联合体建设一体化推进,指导各基层社充分整合利用辖区范围内的为农服务资源,积极吸纳相关成员单位和社会能人,创建由乡镇政府和供销社牵头,由镇农经站、信用合作社、兽医站、水利站、为农服务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等组建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开展全方位为农服务。通过统一部署推进,有2家基层供销合作社已完成前期筹备工作,6月份将正式组建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