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农信社经营风险的问题,是系统内部争相探讨的问题之一。但是,由于问题成因的多元化,若想从跟本上解决经营风险,还需要各个农信社先认清风险的根本成因,然后,方可“对症下药”,寻求化解问题的办法。
以湖北广水市农信社为例。该社现有24个经营网点,353名岗人员。截至2009年末,该社各项存款余额17141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92666万元;累计历年亏损挂账为10617万元;不良贷款30009万元,不良贷款率高达32.38%;资本充足率为-18.74%;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只有5.03%。2009年,该社经银监局风险达标监管评级仅为“5B”。
原因多为“历史旧症”
广水市农信社经营高风险突出的原因多元化,但究其根本,还是因历年亏损包袱重、不良贷款占比高、业务发展不够、产权不明晰等因素导致。
历史包袱重。由于长期累积,截至2009年底,广水市农信社非生息资金占用29068万元,其中,历年亏损挂账10617万元,未处理财务包袱1177万元。沉重的不良贷款让全辖的业务经营“举步维艰”。
业务发展慢。由于思想保守,措施不过硬,考核不到位,近年来,全辖存款虽有所增长,但贷款量基本停滞不前,经营结构失衡、存贷例下降。
风险管控差。由于乡镇居民产权证、山林产权证等发证不到位,再加上县域土地流转措施未出台,导致农信社贷款抵押担保难落实,使贷款质与量在短期内难有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该社领导班子更换频繁,影响了其持续发展的决策、措施实施的连续性。
改革进程慢。据了解,广水市农信社的工作重心还停留在引入管理模式和调整经营模式层面,未真正触及法人治理的核心环节,同时,在法人治理完善方面做得也远远不够。
选准五点 对症解题
首先,应从明确职责入手,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寻求组织保障。根据“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模健全、行动有序”的原则,建立“决策制定权”、“风险控制权”、“业务操作权”三权分离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其次,从制度建设着手,夯实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基础。按照相关要求,对现有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整合和完善,保证制度建设的时效性、合规性,提高制度建设和执行能力。
其三,从优化流程着手,实现风险的全过程控制。应按照前、中、后台相分离的原则,尽快搭建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将风险管理责任落实到第一道防线(业务条线、营运条线、综合条线和中后台支持保障条线),同时发挥第二道防线(合规与风险管理部门)、第三道防线(内审或稽核部门)的专业综合管理与专职审计检查作用。
其四,从强化信息技术建设入手,提高风险量化、评估的控制能力和水平,加大风险管理技术的开发力度,加快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
最后,还应从加速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着手,促进风险管理机制转换。借助政府力量、社会资源,以及系统内部的力量,通过促进风险管理机制转换,达到促进化解风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