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山西、内蒙古、四川等地之后,北京地区煤矿关闭工作也已进入收尾阶段。日前,北京市门头沟区在该区最边远的乡镇——清水镇召开关闭煤窑现场会,会议宣布,遗留在这个镇内的全区最后6家煤窑将在本月内全部关闭。至此,门头沟区为区域内近千年的采煤历史彻底划上了句号。
历史上门头沟区是北京市的主要能源基地,新中国成立后,以煤炭、沙石和石灰为代表的资源开采业一度曾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特别是煤炭开采业,甚至可以追溯到唐末时期,更有着北京的“一盆火”之称。
从2005年开始,这个被称作“飞出来的麻雀都是黑的”的北京市煤炭主产地,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煤窑矿山,调整产业结构,全区254个煤窑、28家石灰土窑、39个砂石场全部关闭。
而这仅仅是各地中小煤矿整顿关闭工作陆续展开的一个缩影。
我国煤炭企业按出资来划分,目前主要有三类,即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地方财政煤炭企业、乡镇民营企业。
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均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这一部分代表了煤炭工业的先进生产力,并由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级管理;地方财政煤炭企业有的是省属,有的是市属、县属。省属煤炭企业规模比较大,市属县属煤炭企业规模相对比较小。因此,中小煤矿主要指的是市属、县属地方煤矿企业和乡镇民营煤矿。
从数量上看,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各类煤矿约1.6万处,其中45户安全重点监控企业414处,占总数2%;其他国有重点煤矿322处,占总数1%;地方国有煤矿2176处,占总数8%;乡镇煤矿1.3万处,占总数89%。
曾经是经济建设的动力之一,曾经是“民进国退”的代表行业,如今虽然数量依然众多,却难逃整顿关闭的命运。我们不禁要问,小煤矿,你怎么了?
上世纪80、90年代,为了加快经济建设,尽快缓解煤炭资源紧张的问题,国家提出了“国家修路,农民办矿”的政策。原煤炭部于1983年公布了《关于积极支持群众办矿的通知》,允许私人从事煤矿开采。一时间,出现了国有企业办煤矿、商店办煤矿、学校办煤矿、政府办煤矿、农民也办煤矿,大家一起办煤矿的局面,一度被称为“有水快流”。在“有水快流”最火的时候,全国约有74000多家小煤矿,可谓“遍地开花”。
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体采煤带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许多矿井没有取得采矿许可证,乱采滥挖现象比较普遍;煤矿回采率很低,严重破坏和浪费了国家煤炭资源;有的煤矿根本不具备起码的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条件,事故频繁,伤亡严重。针对这些问题,上世纪末,国家对小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逐步展开。截至目前,已经整顿关闭了6万多处小煤矿。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根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今年整顿工作完成后,全国小煤矿数量将控制在1万处以内。
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安全生产监察专员杨江有指出,整顿关闭小煤矿与小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有直接的关系。据统计,目前我国70%的煤矿事故发生在小煤矿,而小煤矿的产量仅占全国煤矿产量的1/3。小煤矿数量过多、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差、安全保障和防灾抗灾能力低、安全生产管理粗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此外,部分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小煤矿的从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总体上还比较低等问题,都成为整顿关闭小煤矿的重要背景之一。他表示,由于小煤矿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抗风险能力低,因此,小煤矿比规模较大的煤矿更加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针对近期部分公众提出 “在小煤矿事故频发的同时,装备精良的国有大矿也难幸免于事故”的说法,杨江有说,煤矿事故的发生与所有制形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规模大的矿,并不代表就不会发生事故。他分析说,煤矿本来就是高危行业,无论大矿、小矿,只要生产管理不到位,只重视生产和效益,存在的安全隐患不治理,随时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
客观地讲,近两年来,为保证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顺利举行,以及“春节、两会”期间不出事故,大部分小煤矿都处在停产整顿状态。而在此期间,国有大矿为保证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能源需求,基本保持在生产状态,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安全生产事故,这才给人造成了近期以来国有大矿事故频发的印象。
他还指出,工作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让小煤矿退出市场,让大矿整合小矿,这个方向是正确的,符合国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调整煤炭产业结构的政策,内蒙古和部分省区市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大型煤矿企业通过整合改造小煤矿,以及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优化矿井生产系统,有效地提升了小煤矿安全生产水平。2009年,全国共关闭小煤矿1088处,淘汰落后产能5000万吨,小煤矿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2.7%和25.6%,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百姓对社会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这也是小煤矿整合关闭的重要背景,杨江有向记者表示,“以此次北京关停最后一批小煤窑为例——多年来,门头沟区一直是北京市煤炭主产地,常年采煤形成的煤山和荒山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被当地人戏称为‘飞出来的麻雀都是黑的’。在最后一批小煤窑关闭后,北京市门头沟区将采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开展综合治理,启动煤窑矿山复绿计划,恢复其自然环境,恢复其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功能。”
除了生态问题,资源枯竭也成为一些省市退出煤炭行业的重要原因。以浙江省为例,自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由于开采成本高、煤质比外省差、煤炭产量偏低等原因,浙江省已经逐步退出煤炭开采行业。特别是经过50多年的开采,浙江本地的煤炭资源已经枯竭,采煤行业污染比较严重,且安全成本高,这些都成为浙煤退出的最主要原因。
类似的“退出”煤炭行业行动已在其他省、市开展起来。广东省因2005年8月13日梅州煤矿透水事故,已在四年前全面退出煤炭生产市场;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也针对煤矿规模小、赋存条件差、安全生产条件差的实际情况,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强制关闭全市全部11座煤矿,成都市全面退出煤炭生产行业;除成都以外,四川省多个市县也退出了煤炭生产行业。
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
根据《规划》,到“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底),生产能力在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数量将被控制在1万处以内,而并非是“一刀切”式的全部关闭。对此,杨江有指出,这主要是考虑到一些地区的实际条件后制定的。“比如山西这样资源大省具备整合条件,而类似湖南、重庆等南方一些省区市,由于煤炭资源分布和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制约,不具备大资源整合的条件,因此,这些地区一些产能较小的煤矿还是有必要保留的。”他解释说。
由此可见,目前对小煤矿采取的整合关停政策,并不是单纯以“大”、“小”为标准,还要综合考虑地域、资源、设备、技术、管理等要素。为此,杨江有强调说,在确保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前提下,各地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开办煤矿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的资源条件,提高建矿的标准,做到小煤矿也要符合国家的建矿标准。
当然,小煤矿的安全生产工作也有好的范例。在四川省进行的安全生产督查工作中,一个小煤矿给杨江有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个煤矿虽然规模不大,但矿长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使煤矿各项工作井井有条。” 杨江有告诉记者,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健全小煤矿的准入制度,确保小煤矿能够达到建矿标准,保证其在技术上、管理上都能符合国家要求,这样安全生产才有保障。
(李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