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求,顺应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互助合作愿望,近几年来,供销社系统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有重点、多层次、多形式地全力参与组建、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做法及成效
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抗风险能力。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改善了一家一户农民单独面对市场的弱势,增强了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促进产业经营,实现增产促增收。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营销网络优势,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许多区域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业产业经营,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打造品牌优势,提升产品质量层次。传统一家一户生产的农产品难以形成产品品牌和市场名牌,专业合作社通过组织和引导农民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质量标准、统一原材料和种子(种苗)供应、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等,有效地推进了农产品树品牌、创名牌的进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素质。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生产实际,积极开展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很好地促进了农民生产素质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困难和问题
规模小,辐射功能弱。一是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不多;固定资产少,自身实力不强。二是自身经济实力弱,经营规模小。除少数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外,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虽然在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民增收方面起到促进作用,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难以形成当地经济支柱产业,其功能作用有限。
经营粗放,产品级别层次低。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刚起步,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大多数专业合作社从事的是农产品初级生产和销售,在生产方式上局限于简单的产品挑选整理和分级包装,在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质量层次和附加值方面还十分缺乏,产品级别层次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力不强,许多产品只能进入低档的农贸市场,难以打入大型超市,制约了经济效益的提高。
标准化、品牌化意识不强。由于多数专业合作社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会管理懂技术、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标准化、品牌化意识不强,产品的质量低,市场竞争力弱,不能实现品牌效应。
自身建设不规范。多数专业合作社能做到规范登记注册,而对开展正常工作所必须建立和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却关注较少,尤其是民主决策、风险控制、利益分配等机制运作不够规范。一是没有形成社员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决定权往往掌握在发起人手中,持股社员对内部管理机制不了解,社内经营状况不透明,影响了入股者的参与热情;二是没有形成真正的风险社员共担机制,缺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没有建立规范的利益分配制度,一些合作社只有少数社员持股,其他社员只象征性持少量股份,股份合作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此外,资金、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用水、运输、工商注册登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思考
继续在量上扩大,增强专业合作社的辐射能力。一是依靠供销合作社系统较完整的农村经营网络体系和供销合作社改制职工领办、参办专业合作社的优势,尽最大的可能组织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社。二是扩大原有专业合作社的入社社员规模和经营能力,争取更多的农民入社,使联系带动农户和涉及产业范围的面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努力在质上提高,提升专业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着重抓好三件事:一是规模上要扩大。打破乡镇区域界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二是规范专业合作社的运作。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指导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二次返利分红比例,切实增加农民社员收入。三是向综合型发展。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合作体系。”
努力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平台。从单一地以整合生产环节资源为主,逐步实现做好流通、信息、科技、融资和农民培训等五大服务,不断改进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涵,充分体现服务功能,通过服务凝聚社员增加影响,扩大辐射面。
探索新的组织形式,拉长产业链,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和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新网工程”建设和重建基层综合服务社相结合,不断拉长产业链,逐步形成“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市场+加工+基地+农户”的一条龙体系。实现从单一农产品的生产到多种农产品的生产;从单一的生产到生产、加工、销售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作者单位:湖南省浏阳市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