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农村金融手段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盈利能力逐步增强。但是,随着新系统的不断开发、新业务的不断拓展,农村信用社在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风险隐患和缺陷也时有暴露,新问题、风险点屡查不断,潜在的风险不容回避和轻视。
一些信用社曲解内控机制内涵,忽视了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片面追求业务扩张;在新业务开发推广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时,没有及时制订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忽视对存在隐患、潜在风险的事前预防性控制;在检查和审计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重查轻罚,难以发现深层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规违章的歪风邪气;部分农信社干部职工责任心不强,学习不够,加之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造成了“一专多能”的业务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
因此加强内控制度建设,预防各类案件,确保稳健经营,防化金融风险,对农村信用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要改变农信社内控乏力的现状,堵塞风险隐患,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提高认识,强化自律意识。各级农信社要把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当作大事来抓,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是要用发生在金融系统、农村信用社内部和职工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切实树立“内控优先”的管理理念,使每个干部职工都能很自觉地遵守内控制度,主动报告内控隐患,将内部控制环节前移,形成“全员抓内控建设,全员参与内控管理”的良好氛围。二是要积极吸收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内部控制管理理念,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规范经营之间的关系,把以业务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变,坚持业务开拓、内部控制监督齐头并进,增强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能力。三是要摒弃静止不变的旧观念,把内控管理看成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推行以信用社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实行人人问责的内控机制,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常态化,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当前农信社改革发展的稳步推进。
完善制度,健全内控体系。一是要遵循“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原则,对现有制度中的疏漏以及不适应、不合理的情况及时补充、修改和完善;按照“内控先行、制度先行”的要求,对新的经营业务及时制定新的内控制度,形成完整、系统的内控制度体系;充实完善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强调执行制度的严肃性。二是要结合农信社点多面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较大的实际状况,优化网点布局,严格岗位分工,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对规章制度执行过程的薄弱环节,建立风险提示制度,使隐患漏洞及时得到堵塞。三是要建立体制、职权、人员配备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有权威、有独立性的内控机构,健全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的第一道防线和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管制约的第二道监控防线,把内控管理看成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实施科学考核制度,将各信用社内控状况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将制度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项操作中。
创新方法,强化监督制约。一是要充分利用电视监控系统实现对营业网点及柜员的检查监督,采取事前、事中预防性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定期对信用社的授信业务、资金业务、存款及柜台业务、会计业务等内控情况进行检查,强化每一位员工“时时被检查、事事被监督”的意识,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二是要通过对资金交易、信贷管理、财务会计等岗位实行人员实行轮岗、换岗、任期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等,将内部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组织监督有机结合,使各级班子成员及重要部门、要害岗位人员的廉洁自律行为始终处于上下级和群众的监督之中。三是要将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管理办法,签订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及案件防范责任书,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部门、员工,年末在考核考评的基础上,落实奖惩,并与评先、加薪、晋级等挂钩。对执行制度差、有不良行为的职工在经教育后仍未改正的,及时采取措施,切实清除不安全隐患。
以人为本,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是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一是严格重要岗位人员的选拔标准和程序,把好用人关,坚持按照员工的素质高低、能力大小、性格特点等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使之与内部控制的要求相适应。二是严格执行上岗培训和考核制度,所有上岗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和有关规章制度,提高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能力。三是定期开展业务练兵活动,激发员工提高业务技能的热情;鼓励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参加各种社会考试,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建立增加有关内部控制的培训教育,培养员工内控意识,保证各项内控制度的自觉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