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利用土地等多种生产资料,通过人类劳动,把存在于自然界的能量和物质等转化为人类自身生产生活所需的必需品,为工业和其它产业提供粮食和原料,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在各级政府指导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各种形式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摸索中逐渐成熟。现代农业体现出的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品牌化等特点展示了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在总结各地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基础上,探索区域因素对发展现代优势农业的影响,以促进新一轮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实现优势农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现代农业的发展瓶颈
土地分散经营普遍存在
我国人口众多,主要劳动力集中于农业,土地分散经营普遍存在。从1979年开始,我国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仍然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对土地缺乏长期观念,农业生产规模狭小,造成土地的滥用、撂荒和肥力下降。受人口转移速度和耕地规模的刚性约束,田埂密集,水渠密织,道路交错,大型农机具作业难以发挥作用,难以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产业聚集功能低,难以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农业生产率比较低,无法形成持续强劲的到产业拉动效应。分散经营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普遍存在,难以推广现代农业统一采购种苗、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采摘、统一加工包装、统一推广销售的现代管理体系。难以规范产品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价值、形成优势品牌、提高产品知名,扩大市场范围及影响力。土地分散经营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长期以来,农业投入不足。水渠、道路、通讯、科教等基础设施常年失修,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导致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缺乏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农业生产严重受到气候制约。水利设施陈旧落后,渠道淤塞,设施老化,田间设施不配套,抗御灾害能力弱,遇到大旱大涝,粮食产量就会大面积减产,严重影响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文化设施缺乏,导致农产品难以转化成商品,农业地区信息流通和物质流通不畅,阻碍了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措施未能大面积推广,影响现代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设施,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障,难以抵御重大疾病风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主要瓶颈,影响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农业服务包括技术服务营销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留有服务等方面。许多农村地区停留于传统农业,固守落后的观念和模式,产业发展缺少足够的技术支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服务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规范,经营规模小,服务功能和实力不强,服务链条短等问题。比如:产前指导,产中服务、产后销售加工等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农产品经纪中介、合作经济组织有待强化。产销信息不通畅,农产品流通渠道比较单一,有待创新。农机科研、生产、推广、流通、维修、培训等部门存在脱节、虚位现象,有待协调。农产品和农业科技的“产、学、研”没有形成良性合力,影响服务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要求,难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阻碍了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现代高新科技含量低
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我国文盲、半文盲主要分布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素质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其观念的进步和生产经营技能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对科学技术的接受程度和操作水平,直接关系到生产的结果。农村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农业生产机械化率低,农业科技依然落后于实际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落后于农业科学研究。许多农业科研成果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相关专业的科技人员和高级技工所占比例更少,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活动经费少。影响了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农业科技队伍的稳定性。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劳动力是转变现代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前提。
(二)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
可持续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1]。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农业产业政策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区域因素,合理规划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
发挥资源优势,营造地理标志品牌
自然地理因素的差异有利于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向优势产业发展。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地理标志性农产品。从与同类产品的竞争来看,地理标志标识性农产品,因其特定品质和知名度,一般都比同类商品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有的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的价格是同类产品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多数已经发展成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激发创新潜能,发展区域特色产业
人口因素的差异有利于区域创新产业向优势产业发展。由于不同区域的人口因素存在很大差异,激发具有地域特色创新产业的活力,形成区域农业产业新格局,具有很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与初级农产品的竞争来看,创新性农产品提高了产品的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商品化率,一般都比初级产品具有更高的市场价值。经过创新后的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加几倍甚至几十倍甚至更高,成为新兴的区域优势产业。
依托经济基础,促进产业锦上添花
经济因素的差异有利于农业示范园区向优势产业发展。由于不同区域的经济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一批规模化、产业化运营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从与其他区域的竞争来看,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统一生产标准和加工工艺,一般都比其他区域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单位面积产值是其他区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多数已经发展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优化组织结构,实现产业持续发展
制度因素的差异助推特色农业向优势产业发展。由于不同区域的社会服务体系存在很大差异,各地出现不同形式的现代农业组织经营形式。从与同类产品的竞争来看,现代农业组织经营形式协调农业生产全过程,一般都比同类产品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产品价值增值是其他区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多数已经发展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特色农产品主产区依据区域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制定农产品尤其是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发掘区域潜在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建设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另外还需要加强区际协调,合理规避区域竞争,在区域以及更高层面上实现优势农产品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