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民生?《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语境中明显地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该词词义逐渐演化,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形态。 所谓“民生”,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从需求角度看,民生是指与实现人的生存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和与实现人的发展权利有关的普遍需求。前者强调的是生存条件,后者追求的是生活质量,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从责任角度看,民生就是党和政府施政的最高准则。
下面再说“房子”。有个成语叫“安居乐业”,顾名思义,就是“安居才能乐业”,即有了安定的住所之后,才谈得上快乐地生活和劳动。
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民生”问题也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然而,一些影响“民生”的问题也慢慢显露出来。近几年的房价增长过快问题便是问题之一。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不少调控政策,但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国家如何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让老百姓买上房,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让所有居民早日圆了“安居梦”刻不容缓,这是改善“民生”的最基本的问题。然而,老百姓何时才能不再“望房兴叹”呢?
“两会”刚刚结束,随着政府控制房价的各项措施和政策的出台,2009年过热的房价似乎犹豫了一下,但随即又被几大新“地王”的出现弄得激情澎湃起来,特别是北京周边地区的房价突然间又上涨了20%左右,部分地产商不仅“捂地”,甚至开始“捂房”,老百姓越发慌张起来:买房吧,得背上不少的房贷;不买吧,房价越长越高,以后更买不起,怎么办呢?
为什么这房价越控制越高?
房价是2009年最牵动人心的话题之一,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政策、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虽然略有成效,但却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调控房价的“国十一条”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可看出政府调控房价“决心”:2009年到2011年,用三年的时间建成750万套保障性住房。可是保障性住房真的能有效地控制房价和满足百姓“安居”的需求吗?
我们信任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可是,百姓看重的是结果,是现实。古语讲,民以食为天,现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前进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生活的质量逐步提高,然而人们的需求同样在不断提高,对“住房”质量的要求尤其强烈。如果真的是市场经济的作用,那么市场会不会同样形成泡沫?我们真心希望国家和政府进行有效干预,尽快控制房地产市场出现的巨大泡沫,多解决些“民生”的实际问题。前有车,后有辙。希望我国金融不要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