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4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创新机制促发展

韩幸福

  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面对困境,我们固然可以找出诸如牌子弱、底子薄、历史包袱重、体制不完善等许多主客观原因,但如果对当前信用社的经营困境做一些“深层面”的剖析,便会发现:走不出“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思维定势,放不开“激流勇进、开拓创新”的胆子,迈不开“知难而进、加快发展”步子,才是我们经营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走过“浅水区”向“深层面”深入,农村信用社必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尽快走出经营“低谷”,必然会使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严重削弱。因此,怎样扭转信用社的经营现状,怎样使信用社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便成为摆在每一位信合人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必须从如下五个方面进行机制创新。

  创新用工机制。近几年来,尽管我们在劳动用工制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已取得了初步的、阶级性的成果,但劳动用工仍然缺乏有效的激励制约机制,管理人员能上不能下,一般员工能进不能出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为此,农村信用社必须以“三定”(定编、定岗、定责)为中心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一是按需定编,按编定岗,以岗定员,建立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用工机制。通过优化劳动组合,合理配置人员,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对信用社中层干部的选用改“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通过公开选拔,竞聘上岗,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三是对一般员工打破身份界限,在优化组合、竞争上岗的基础上,推行全员劳动合同聘用制,增强全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危机感。

  创新分配机制。当前,劳逸不均、分配不公、贡献不论、报酬只能高不能低的“大锅饭”现象,是我们在分配机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上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更谈不上主人翁意识和危机感。为此,建立与管理者、劳动者业绩相匹配的工资分配机制,推行“工效挂钩,职责计酬”的工资分配制度,打破“铁饭碗”,不吃“大锅饭”,合理拉开收入档次,进一步形成“基本工资保吃饭,效益工资靠实干”的激励机制,才是挖掘职工潜力的行之有效方法。

  创新研发机制。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手段滞后,是我们竞争乏力的不容忽视的因素。为此,我们要全方位创新金融业务服务领域,扩大信用社的资金来源,大力发展代收、代付、代保管等中间业务,逐步开设国际业务、投资咨询、项目评估等业务,增强信用社的竞争力和辐射面;要积极进行以增加种类、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金融工具创新,如商业票据、一卡通、企业债券、信用卡等,以弥补现在农村信用社只有代签汇票业务和没有信用卡等不足;要不断推出新的服务项目和更新服务手段,特别是增加个人金融服务的比重,诸如开办“金融超市”,推出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兑残换零”、“投资理财”、“小额信用贷款”、登门服务等金融“套餐”,来赢得客户的青睬。

  创新经营机制。当前农村信用社管理松驰,经营成本高,资产风险大,产品开发和营销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经营意识。为此,我们一是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学习,借鉴当地和外地农村信用合作社先进的业务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既克服了我们不愿“摸着石头过河”的畏首畏尾,又能使我们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通过完善电话自动查询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提高信用社的业务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三是提高市场意识,引入成套的金融产品开发、推开C1设计、立体宣传攻势的市场营销方法等,提高信用社的信誉和形象。

  创新管理机制。要使信用社尽快走出经营困境,我们必须对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弃故纳新。一是对现有营业网点进行优化重组,让网点上档次、上规模,提高竞争力,扩大客户群体及市场占有率;新上网点要“优生优育”,做到布局合理、档次提升、硬件完善、设施一流,能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需求。二是加快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建立规范的稽核监督体系,加大清收不良贷款力度,依法保全信贷资产,切实改善资产质量,降低和减少信贷风险,消化沉重的历史“包袱”,增强抗御风险能力。三是完善贷款运作机制,在“贷与不贷看市场、贷多贷少看前景”的前提下,严格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从而提高资金安全系数,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四是坚持增收节支,勤俭办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为努力方向。

  创新激活力,创新促发展。在创新中,既要防止害怕矛盾裹足不前和走形式,又要防止实施中的急躁冒进和“一刀切”,只有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加快信用社自身改造,改善营运环境,加快金融创新,才能实现农村信用社经营集约化、资产多元化、风险分散化、手段现代化、服务全能化、信息网络化、管理科学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才能使农村信用社走出经营困境,开创农村信合作事业光辉而灿烂的明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