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基层农信社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前清后增”的现象此起彼伏,清收盘活不良贷款每年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收效甚微。造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笔者认为这与种种不正常贷款不无关系。试析个别贷款者是怎样从信用社贷出款的,或许能对农信社的管理者们有些启迪。
“吹”出来的。说大话,报虚情,移花接木,大肆渲染,或动用“秀才”班子写“实绩”,或邀请“嗽叭班”吹“战果”,吹得一些农信社“晕头转向”,也吹得一些管理者信以为真,终于吹出贷款来。
“跑出来的。这些人活动量颇大,腿勤、嘴快、脑瓜活,练就了一套“跑功”,专“跑”领导干部,跑准了门子,跑顺了路子,跑来了“面子”,跑出了贷款。
“买”出来的。用请吃请喝、送礼行贿等手段,花钱献媚取宠于信货干部,“买”得信贷干部心悦诚服、心慈手软,买出贷款来。
“磨”出来的。这些人采取“泡蘑菇”的方式,软磨硬泡,今天不行明天重来,决不说“难听的”,磨得信贷干部心软了,心烦了,“安排一下吧”。
“信”出来的。这些人习惯于“以信取人”,第一次贷款不到期便“完壁归赵”,博得信贷干部信任。于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第二次贷款便“轻而易举”。
“拉”出来的。这些人善于拉帮结伙,“以官压人”。把“行政干预”拉了来求得贷款,自己躲在幕后悄无声息,贷款到手便“万事大吉”。
“换”出来,一是拿荣升晋升,你给我贷款,我让你青云直上或提拔你的三亲六眷;二是拿政策原则换,你给我贷款,我给你别的便利,换得“有利可图”,自然就换出贷款来。
“争”出来的。效益好,利润佳,各专业银行竞相贷款。建行贷50万,工行贷60万,我也不问青红皂白贷70万。一旦企业“关门大吉”,倒霉的就是“争”得厉害的银行。
“骗”出来的。一是拿假房产作抵押行骗;二是拿假担保行骗;三是拿假手续行骗,只要骗得信贷干部觉着“万无一失”,便骗出贷款来。
“哄”出来的。用甜言密语假言密语欺哄信贷干部,哄得信贷干部沾沾自喜,哄出贷款来。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笔者行就此文,决无给我们农信社以“揭丑”、“曝光”、“脸上抹黑”之嫌,而是以“旁观者清”给一些农信管理者以“抛砖引玉”。随着市场经济的接轨和各项金融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减小贷款风险系数便成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宝贵的“财富”。那么,农信社如何保证贷款“有的放矢”呢?笔者认为,基层农信社至少应做到如下三点:
首先是“抓人”。贷款是人发放的。管好了人才能更地管好贷款。首先,对信贷员持之以恒地进行政治教育和业务学习,使之越过“名利观、金钱观、私欲关,”清廉自律,按章办事。其次,给信贷员以压力和责任感。实行贷款发放、贷款清收、贷款管理同信贷员工资福利挂钩办法,使信贷员更好地行使职权。其三是使贷款运行连带责任,谁发放谁负责收回,谁担保谁负责督促,谁贷款谁认债。
其次是“用法”。唯有动用法律才是信贷管理行之有效的办法。首先,发放贷款实施法制化管理,确保每笔贷款手续严密,合法合规。其次,对“赖债户”、“钉子户”、依法起诉,重锤敲击,达到“惩治一个,教育一片,处理一起,震慑一群”的目的。三是对违规违纪的信贷员严肃处理,不姑息迁就,不心慈手软,使信贷员在贷款发放时不敢“随心所欲”。
还要“重管”。信贷的规范化、严密化体现在管理上。首先,发放贷款严格“三查”制度;其次,发放贷款后“跟踪”审查,查疑补缺,防微杜渐,第三,定期对贷户进行检测,贷款到期前下发《催收贷款通知书》。第四,贷款出现风险迹象后,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