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店商品库存的缩水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比较主要的因素就是失窃,这是一个全球零售商都会面临的棘手问题,为此,零售企业往往希望通过扩大销售量来弥补这种损失。
然而,商品库存“缩水”影响的不仅仅是存货数量的丢失及其金额上的经济损失,更多的是给消费者带来的购物影响和零售商的管理难题。
关注“丢失率”
对于零售商来说,你可以预估今天的销售额是多少,但是很难预估今天的丢失额有多少,即使你能估计到丢失额的情况,也很难预估到当日什么商品可能丢失?丢失多少?为什么我们要关注“丢失率”呢?
因为对于零售商来说,商品丢失不仅仅表现为门店库存的直接减少,更为关键的是其会歪曲供应链中的数据信息,这种实际库存数字的变化现象不易发觉和难以跟踪。因为当门店发生失窃现象的时候,出口处的收银台是无法获知这些商品的出库或者销售记录的,系统中仍然显示该种商品在货架上或者库房里,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就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商品缺货现象,造成“商品丢失无人知、库存不准无人晓”的现象,甚至有可能促使企业错失关键的商业机会。
当最为畅销的商品缺货后,顾客可能转向竞争对手的门店,所以即使在那些有财力且经得起这种损失的商店,如果他们想真正做到让“顾客要什么有什么”的话,也需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面对信息系统数据的“缩水”,使得零售企业不得不进行连续的随机盘点,校正商品的实时库存。因为只有库存准确,零售商的商品销售预估才能更加准确,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要。
“上货没有缺货快”的真相
在“金九银十”的销售旺季,某国内大型零售门店的经理发现,总是有顾客抱怨说口香糖货架上缺货,而理货人员也是一脸无辜,因为他们也是在不断地上货,但是货架上依然缺货,难道口香糖就这么畅销?后来该经理经过查询发现,正常销售出库的商品没有太大的变化,系统显示还有大量的库存存在,那商品呢?在随后的一周中,门店防损部门抓获了一个专门盗窃口香糖的团伙,他们每天从超市偷走的口香糖多达数百条,而门店每天的销售也不过100多条,因此出现了“销售没有偷的快,上货没有缺货快”的现象。
对于零售商来说,如果不能有效地遏制店内盗窃行为,对于企业和门店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件商品从最初订货到下次订货的跟踪实例来阐明。
假定一个大型连锁超市订购了100条口香糖,每条的进货成本是0.98元,售价则预计为1.20元,从厂家发来的运费是平均每条0.02元。货物到了物流配送中心后分发给各分店然后上架销售。如果其中有40条口香糖被偷了,最明显的财务损失就是这些商品的成本(每条0.98元)和运费(每条0.02元)了。同样损失的还有从物流中心运到卖场的所有成本,或者那些为销售而做的种种准备工作。这些花费很难准确地分摊到单品上,通常被冠以“软性”成本,而批发成本以及运费则称为“硬性”成本。
由于这些商品是被偷而不是卖出去,原本可有的盈利机会也同样丢了。如果100条口香糖都卖出去了,它们的最高销售额会是120元(1.20×100)。而现在只剩下60条口香糖,能达到的最高销售额只有72元(1.20×60)。为了弥补这种销售不足,必须再次采购,这意味着总共至少要进140条商品才能达到原本100条商品的计划销售额。很明显,额外的采购意味着新一轮的运费和其他“软成本”的支出。要是这些商品无法替代,或者剩余的商品必须削价销售,达到最高销售额的潜力则更低,而促成销售的成本就会比通常情况下更高。同时,对于零售商来说,原本100条商品可以销售4天,由于丢失数额增加,可能3天就无货可卖了,造成了门店的意外缺货,给消费者带来很多购物的麻烦,这种危害尤其会影响零售门店的信誉。
如此看来,门店库存数量的“缩水”已不仅仅是防损部门的问题了。
(张一)